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电商 >

70%一线城市老人无法独立操作健康码 数字鸿沟如何弥合

时间:2021-04-10 11:01|来源:网络整理|编辑:|点击:

原标题:弥合数字鸿沟,让老人融入智能时代

本报见习记者 顾杰

“一机在手,出门无忧”,这8个字已成为大多数人习惯的生活新模式,但在社会数字化应用的很多场景中,部分老年人“寸步难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

如何有效解决“数字鸿沟”难题,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智能化时代?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提出了不少好点子。

老年群体社会需求加大

有调查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只有41.4%的老人掌握手机拍照操作,而70%的老人无法独立操作健康码,71%的老人无法掌握网络购物技巧,偏远、农村地区的情况则更为严峻。

对很多老年人来说,相较于不会使用健康码或不会手机拍照造成的不便,去医院看病“寸步难行”是更为迫切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医院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去的地方,有些老人甚至一周要跑四五趟。

不少代表在发言中提到,不少老年患者在使用社区医院的智能设备时,都多多少少遭遇困难,尤其是老年人在使用社区医院的智能工具挂号时,常常无从下手。

不少老年人也抱怨,接受智能化服务之后,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抽血、化验后稍等片刻就能在同一楼层、同一窗口拿到检查报告,而是要奔波于数个楼层之间,甚至要从四楼重新下到一楼大厅,才能在机器上取到化验报告。

老年人遭遇困境的同时,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民政部相关预测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而在老龄化程度达到35.2%的上海,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已近82万人,深度老龄化已成现实。

“城市正在加速老龄化进程,老年群体占的比重和社会需求将越来越大。”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市委专职副主委马进直言,若数字鸿沟问题不能寻求长期有效的解决办法,未来将会有更多“新”老年人无法适应新技术发展,陷入老年群体始终无法融入数字社会的恶性循环。

对智能设备实施适老化改造

老年人用不来智能设备,适老性较差是一大原因。“老年人多数存在老花、散光等视力障碍,移动端电子产品应用界面的功能板块通常较多,导致老年人很难从繁杂的界面中找到需要的功能。”马进坦言,年轻人能熟练辨认的图标,对老年人而言难以看清并理解。

事实上,老人不是不愿意用智能设备。曾有一项调研显示,80%的受访老人希望,手机软件能够进行适老化改造,尤其是在放大字体、减少广告、简化操作步骤等方面。但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英看来,作为消费能力相对较弱的群体,开发老年人数字产品的收益较小,导致企业动力不足、老年人数字化的需求往往被忽略。

记者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来自互联网企业的代表委员对智能设备适老化改造献计献策。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表示,目前同类产品适老程度参差不齐,软硬件产品适老化改造不同步、不匹配,严重影响老年人对智能产品的使用体验。他建议,制定智能技术适老标准的总体要求,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群策群力,共同建立专项标准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则建议,引导企业扩大适老化智能设备供给,全面普及以语音为核心,结合眼神、手势等多模交互的人工智能助手,将其搭载到老年人常用的设备中。依托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在具备条件的城市选择老年人较多、陪护需求较高的社区进行智慧养老试点。

“老年版应用程序可仅保留最常用的少数功能板块,并采用大字、大图、色彩鲜明的界面,便于老年人使用。”马进建议,应用程序可自带视频教程,便于老年人直观地学习。同时应尽量降低更新频率,并在更新后尽量保持原有的界面和操作方式。

从供给端看,提供适合老年人的数字产品,离不开激活相关市场主体的活力。张英建议,工信、民政等部门鼓励和支持面向老年人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发展,适当给予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培育壮大面向老年人的数字产品与服务市场。鼓励各级政府通过“信息服务补贴”等购买服务方式,培育老年人数字化服务综合运营商,通过线上线下服务集成,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专业服务。

提供技能培训,加强法律保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代表委员们认为,在提供适老化设备的同时,提升老年人的智能应用能力同样重要。

热门导读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