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中国空间站核心舱模型亮相珠海航展。新华社发
五月五日,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新华社发
在全球航天爱好者注目中,九天之上实现了一项新突破:北京时间5月7日,在太空中高速运行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上,一台“3D打印机”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样件打印,并验证了微重力环境下复合材料3D打印的科学实验目标。这意味着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实验,也即国际首次太空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3D打印实验取得圆满成功。
熟悉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的朋友知道,此项新突破是中国“太空制造”的一大步,但只是中国载人航天漫漫征程中的一小步。长征五号B火箭刚刚完成首飞,成功把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送入预定轨道,不仅验证了该火箭是名副其实中国航天“大力士之最”,而且通过试验,验证新飞船再入返回控制、防热以及回收等一系列技术,正式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根据计划,今年迈入“第三步”的还有中国嫦娥工程,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担纲,实施嫦娥五号月球取样返回任务。此外,本月计划发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北斗导航系统建设“第三步”即将迎来收官战。
对于中国航天来说,2020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年份,多项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的航天旗舰工程“齐步”挺进,形成世界航天发展史上的壮观景象。
人类的太空之家
“三步走”+“齐步走”:中国航天创出自强路
对长征五号B火箭成功首飞的重要意义,人们听到最多的恐怕就是“正式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要准确、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必须熟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
1992年1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被正式批准,被命名为“921工程”。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工程。该工程由7个分系统组成,包括航天员系统、飞船应用系统、载人航天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着陆场系统。其中,载人航天飞船系统是核心。
1992年9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被批准实施。根据该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志在九天之上,但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中国航天人由此开始了艰苦跋涉的历程,到今年已经默默奋斗了28个春秋,创出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一片新天地。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成功发射,飞船返回舱之后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在此后3年间,神舟二号、三号、四号接连升空,验证了陆海基航天测控网,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等实验。
2003年秋,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太空人杨利伟飞上太空,让中国成为继苏、美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2005年10月,神舟六号搭载两名航天员首次成功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收官。
2008年9月,神舟七号飞天圆满成功,中国掌握了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开启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征程。2011年11月、2012年6月,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先后飞天,分别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无人空间交会对接和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中国由此突破和掌握了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2013年6月,神舟十号升空实现与天宫一号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试验。2016年九、十月间,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接连发射升空,之后结成组合体进行了长达30天的载人飞行,中国由此突破了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技术。2017年实施的天舟一号任务使中国掌握了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宣告完成。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