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者按: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于7月9日至7月11日举行。此次大会采用线上为主、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以“智联世界共同家园”为主题,邀请550余位演讲嘉宾参会,围绕AI深度赋能行业和AI向善规范发展等话题,讨论AI赋能的现状、难点和未来前景,推动智能时代的传统行业转型。
澎湃新闻特此整理各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希望能为读者呈现较为全面而深入的人工智能发展图景。今日推出人工智能列国志之日本篇。日本关注基础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普及,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它注重依托自身的制造业优势,深化机器人发展和制造业智能应用。日本在机器人研发领域有传统优势,1967年到1972年之间,日本早稻田大学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对话,还能在视觉系统的引导下在室内走动和抓取物体。
推动AI教育和研发体系重组
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日本政府在2019年出台《人工智能战略2019》,希望通过发展人工智能,推动社会制度改革,改善公民生活并提升日本的国际影响力。
该战略将教育体系改革和研发体系重组放在首位,以奠定未来发展基础。
按计划,在2025年前,日本将实现在高中、大学普及人工智能基础知识教学、培养能将人工智能知识用于其他领域的复合人才、为普通民众提供数据科学等继续教育机会等目标。
在研发体系重组上,日本计划建立一个以AI为核心的研发网络,以促进不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2019年,日本东京大学和软银公司宣布,共同打造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研究所,软银将在今后10年为此投资200亿日元。新研究所将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此外,日本希望深度融合AI与日本的优势技术,创造出更大的附加值,提高生产率并增强工业竞争力,实现“具有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于国情,日本将优先发展医疗、农业、运输等行业。
由于人们的过度追求可能会增加AI的负面影响,AI伦理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日本政府于2019年3月制定编制了《以人为本的AI社会原则》。未来,日本将进一步传播其AI社会原则并建立国际协作体系。
人口问题催生的机器人革命
日本政府预计,2019年日本的人口将降至1.28亿,而伴随着少子化和人口老龄化,到2045年日本的人口将减少至1.02亿左右。到2030年,日本的劳动力人口(15-64岁)将降至总人口的58.1%,而高龄人口(65岁以上)将增长到31.6%。
日本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非常现实,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日本社会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重、育龄人口减缩等社会问题的日益严峻,日本依托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通过开发、推广更加智能的机器人技术,能有效缓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并提高制造业、医疗服务、农业、建筑业等行业的生产效率。
日本政府对内阁在2014年6月通过的“日本振兴战略”进行了修订,其中提出了要推动“机器人驱动的新工业革命”。2014年9月日本成立了“机器人革命实现委员会”,集中讨论制定了相关的技术进步、监管改革以及机器人技术的全球化标准等具体举措。日本经济产业省将委员会讨论的成果进行汇总编制了《日本机器人战略:愿景、战略、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战略报告”),并于2015年1月发布。
在“达成机器人革命的措施”一章中,《战略报告》提到了“次时代”的概念,并明确指出研究和发展有人工智能的次时代机器人是势在必行的。未来将聚焦于包括人工智能、感知和认知、内在机制和刺激行为和控制等核心技术,以及能量来源、材料、沟通交流、安全、大数据、人与人交互等传统智慧,在这两个框架下进行各领域的综合创新。
次时代是一个和人工智能有关的概念,大意是指,人类制造了一种机器,这种机器有高超的人工智能,假设称为机器A。然后机器A利用自己的智能,自行设计制造了另一种机器,称为机器B。这个机器B完全是由机器A自主设计生产,期间没有人类的任何帮助,甚至人类都不知道它的存在,这个机器B就叫次时代机器。
日本与机器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日本川崎重工业公司于1967年从美国引进机器人的相关技术及生产线,并在一年后研制出了日本第一台工业机器人“Unimate”。此后日本工业机器人便从摇篮阶段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机械、电子、汽车制造为代表的制造业迅速发展,日本工业机器人在这些强势产业中大规模地推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到2016年,日本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占全球工业机器人总供给的52%。:
而日本新一代的“机器人革命”,不仅要满足工业机器人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更需要拓展服务机器人领域走进人们的生活。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