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 >

有一种中国生物,最适宜到火星开拓“生命空间”

时间:2020-09-08 15:30|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有一种中国生物,最适宜到火星开拓“生命空间”

 

疑似火星“生命”明显增多且变大了。

 

有一种中国生物,最适宜到火星开拓“生命空间”

 

青藏高原的羊角淡盘衣生境图。均由受访者供图

“不吃、不喝、抗寒、抗热、抗干、抗辐射,还有什么生物能比地衣更适合上太空?”

目前,我国的登陆火星计划已进入倒计时。地衣专家王立松希望,在未来,青藏高原的地衣能有机会到火星一游,做人类“移民”的“急先锋”,去开疆拓土

“火星上发现有生命,是地-衣-!王老师,快来看……”王立松的硕士研究生故意把“地衣”这个词做了拖音,大声呼唤他。

王立松从办公室快步走向隔壁实验室,学生的手指向了电脑。王立松睁大了眼睛,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拒审的一篇论文,竟然真的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连标题都没变——《火星生命:鹰坑里的“蘑菇”在进行光合作用》。

火星生命是地衣?

地衣专家:不能下定论

“火星上真有生命?是蘑菇还是地衣?怎么发现的?为什么您拒审了这篇可能引起轰动的论文?”我带着一脑子问号去找王立松,只有他能解释这一切。

王立松是我国著名的地衣专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他研究地衣40年,亲手采集的地衣标本有7万多号,已分类鉴定的地衣超过千种。

王立松的电脑旁放着三副“眼镜”:老花镜、防辐射镜、放大镜,分别对应着看印刷体、电脑屏幕和地衣。他戴上其中一副,在电脑上打开这篇论文,速览了一遍,说:“没错,这就是当时这份期刊请我审的论文,没做太大修改。”

我们的话题,首先从论文最抓人眼球的“火星生命”说起。

美国“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在“鹰坑”地区执行任务时,竟然在一片岩层处拍到了数千个酷似蘑菇外形的照片。这些疑似“生命”不仅有细茎,还有球形帽,特别像人们熟知的蘑菇外形。这些“生命”聚集成群,附着在岩石的顶部和侧面,并向外突出。

“你看这段描写,是不是很有趣,这也是学界相信火星有生命的佐证之一,”王立松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向我解读着这篇艰深的学术论文。

在岩层顶部的这些“生命”是集体定向的,帽子和茎向上倾斜,像冲着某个光源进行光合作用。此外,“机遇号”还拍到了在无风情况下,12个球形“生命”冒出土壤,另外11个“生命”在三天内明显长大的照片。

“至此,论文作者认为,这些‘生命’的生长及集体趋光性,均是行为生物学的迹象,并就此推断:地衣、蘑菇、藻类、真菌等生物也许已‘定居’火星,并在火星上进行光合作用,可能正在释放着氧气!”

突然,王立松蹦出了地衣领域一个专业学术词汇——羊角淡盘衣。“不可思议的是,论文作者竟认为火星上这一疑似‘生命’,是地球上的物种‘羊角淡盘衣’!”

羊角淡盘衣隶属地衣中的霜降衣科,淡盘衣属。主要分布在我国喜马拉雅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一个常见物种,在欧洲亦有广泛分布。

讲到这,王立松停住了,他点开自己的地衣数据库,找出了自己在青藏高原拍摄的羊角淡盘衣照片。对照着“机遇号”拍的图片,我呆住了。“客观来说,这些火星表面的疣状凸起,从形状、外观确实与‘羊角淡盘衣’高度相似。”王立松有一说一。

国际学术期刊多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评估论文的科学性。针对每篇来稿,期刊会尽可能把文章送到同行专家手中审阅。作为全球顶尖的地衣专家,这篇与地衣高度相关的论文自然送到了王立松手上。

一般来说,论文的公开发表,证明业界已经认同文内观点。刊发这篇论文的期刊名为《天体生物与空间科学研究》,影响因子是7,在业界算比较权威。该论文由美英等国科学家共同完成。

“期刊主编当时邀请我做这篇论文的审稿人,但看完论文及这些照片后,我还是回信拒绝了。”王立松拒绝审稿自有他的道理:“火星上这些疑似生命虽然很像地衣,但‘像’不能证明就‘是’,我需要看到真实的火星材料才能做判断,如果单看照片,就断定火星上有生命,不靠谱。”

王立松及其团队的观点很鲜明——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目前无法判断,只有看到真实的火星实物材料,才能定论。

地衣曾多次上太空完成“极限挑战”

“之所以敢大胆猜测这些火星生命是地衣,是有科学根据的。”看我一脸狐疑,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地衣学博士王欣宇主动给我讲起了历史:“欧洲航天局曾多次把地衣带上太空,进行‘极限挑战’!”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