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刘涛与儿子小新
这是一条普通的出警记录,保存在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的电脑系统里:10岁的男孩刮花了一辆奥迪车,一共深浅八道口,车主报警,民警赶到,双方达成和解,最终以男孩家长赔付车主3500元结案。
但随后几天时间里,一位父亲,一位民警,花了4天时间,给这个不起眼的案子翻案了。
无论如何父亲应该先担下这个责任
事情发生在重庆的秋天。国庆假期,雨已经连着下了好几天,到处湿漉漉的。刘涛接到电话时,正好是一个难得的晴朗下午,全家人在附近的彩云池湿地公园玩耍,10岁的儿子小新也在。
电话是派出所民警打来的,刘涛被通知前往自家小区的停车场,好几个人在一辆奥迪旁等着他们。这辆黑色奥迪的车门和后备厢有好几处深浅不一的划痕,损伤严重。通知他的民警名叫邹兴华,是附近片区的派出所民警,他告诉刘涛,根据现场的监控,在这辆奥迪停放在停车场的几天时间里,只有刘涛的儿子小新曾近距离经过,并且有伸手碰车的举动。车主也告诉邹兴华,在进入停车场之前,这辆车一切完好。
10岁的小新被一圈成年人围着,脸上显得慌张。尽管在刘涛看来,车不太可能是小新划的,一是因为孩子身高不够,要抬手在后备厢盖上划下这么重的痕迹,几乎不可能;还有,那些像用尖锐石子刻下的严重刮痕,不是一个孩子能有力气做出来的。
刘涛当场问了儿子几个问题:一是有没有划车,小新说没有。二是经过的时候有没有看见车上有划痕,小新也回答没有。再问下去似乎也问不出什么了,更重要的是,小新也看起来越发沮丧,辩解的声音里带着烦躁。
没有太多的辩解与争执,刘涛迅速作出决定——让家人先把小新带走。他原本想过,让小新现场在车旁进行比划试验,证明凭他的身高无法轻易够着后备厢盖,但察觉到民警似乎也对事情有所疑虑,他判断,当下做什么都是不妥当的。
但最关键的是不再让孩子在场。“如果孩子做了错事,应该由我们家长承担责任,在孩子有安全感的情况下进行教育;如果孩子没有做错事,在这种场合,我也不能用‘闹’的方式解决,这样会给孩子留下错误的印象,以为解决问题就是靠闹。”
38岁的刘涛是一名程序员,办事习惯讲求逻辑与理性。理性分析告诉他,无论如何,他应该先担负下这个责任,如果真是孩子做的,那么他也算是主动担责;如果不是孩子做的,那他也收获了有所担当的形象。而至于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孩子做的,他已经想好,在到家之后再跟孩子详谈。
是父子,也是朋友
是父子,也是朋友,大部分时候,刘涛与小新都是平等地交流。从小新上一年级开始,每天放学后,这个家里会有一个固定的仪式,小新来告诉父母这一天受到的表扬与批评,有什么开心、难过,或是值得分享的事。刘涛关注孩子的日常,关注孩子细微的思考与变化,这个仪式里,问题答不答得上来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这一天中有什么事要与爸妈分享?有时可能是一场乒乓球赛,有时可能是一句老师的叮嘱,刘涛觉得,因为有了跟父母交流的这份功课,孩子或许会更加专注于当下的生活,“想着回家与爸爸妈妈分享细节”。
即便是在停车场那一天,小新被那么多陌生人围着,被指责,刘涛也并不觉得着急。他内心很笃定,无非就那么两个答案——如果不是孩子干的,就得找出证据;如果是孩子干的,也没关系。他没有把小孩撒谎这件事情想得过于严重,而是有另一种解答的视角:在还没有形成完备的道德观念之前,小新撒谎的这种行为,或许是他成长的必经之路,意味着他开始学会权衡一件事情对自身的利弊。
那天回到家之后,刘涛把小新叫到了书房。他说,爸爸已经把事情都办好了,不管如何,钱先垫出去了,你能不能跟爸爸说说到底是什么情况?小新还是很坚定:“爸爸,真的不是我做的。”
那个时刻,刘涛已经十分确定了——不是小新。当爸爸的这些年来,他熟知儿子的行为模式,撒了谎,会找借口和理由,接着在父子二人的来回辩驳中露出点马脚,最后只好腼腆承认。但这一次不一样,小新的这种坚定,是之前没有过的。
刘涛打定了主意:既然小新是被冤枉的,那么就要帮他找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从头到尾看完38小时的监控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