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 >

默音《星在深渊中》:“失语”是病 也是我们的日常状态

时间:2021-06-07 09:29|来源:网络整理|编辑:|点击:

在《甲马》之后,“80后”作家默音又有了新长篇《星在深渊中》。小说以一名独居女子的命案为开端,回溯六名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男女在时光长河中跋涉的历程。在警方的调查中,他们彼此试探,挖掘私密,煞费苦心。

这部小说其实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有了雏形,但直到2019年11月14日才最终完成。期间,默音还创作了《甲马》《姨婆的春夏秋冬》《最后一只巧克力麦芬》等小说,这些作品充斥着《星在深渊中》的影子,也刻上了默音独特的写作烙印。近日,《星在深渊中》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11月15日,默音与作家周嘉宁做客上海衡山·和集,谈及《星在深渊中》的创作理念和写作手法,并与读者分享她们眼中“写作与时代的关系”。

默音与周嘉宁做客上海衡山·和集

一个围绕失语症展开的悬疑故事

2016年秋冬之际,上海丰年小区一单身女子住户陈晓燕意外死亡。第一发现者是死者好友——失语症患者杨其星。事件发生后,与陈晓燕密切相关的人们对于凶手各有推测。在警察的调查中,在日常对死者的回忆中,这些人的过往也悉数展开。

《星在深渊中》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失语症”可以说是《星在深渊中》的关键线索。杨其星因为一场事故丧失了语言能力,不能正常地听、说、读、写。“ “失语症”在这本书里非常重要,它不仅仅代表着杨其星的疾病,也蕴含了小说想表达的很多生活中的“失语”。”默音提到,“失语在这本书里是一种状态,有的时候来自受害人,有的时候来自施害者,也有的时候来自旁观者,他们都选择沉默。也有可能因为恐惧,或者想要保护某个人。各种情况都会导致我们的“失语”。”

在周嘉宁看来,默音的小说通常带有比较强烈的悬念,而《星在深渊中》的悬疑程度比之前的《甲马》还要剧烈很多。“开始的100页会是比较痛苦的过程,因为出现了非常多的人物,是我近期看到过的小说里开场人物最多的一本。默音是一个非常有耐心、藏得住的人,她给予每一个人物尊重,站在他们的视角,从头写他们的经历。这种写法在我看来非常难。”

除了复杂的人物和时间线,默音在小说里还有一个小小的“魔幻”设定:作为甜点师的杨其星做出的蛋糕有某种特殊的“魔力”。有些时候,吃下她做的甜点,人们会重拾早已忘却的某段回忆。“杨其星无法说出她想说的话,蛋糕是她的语言。但语言是不具体的,每一个人收到蛋糕后,唤起的是自己的回忆。”

默音说,小说中的大多数人物有其欲望和野心,有故意或无心犯下的过错,有不愿意想起的、说不出的过往。甜点是一个触发,一种媒介,把过去和现在联通,从而在失语的状态中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秘密。身处小说人物背后的读者会发现,所有的人物对白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话。真正重要的事情和信息都是藏在这些对话后面的。小说里每一次沟通都是不完整的,所有重要的话都没有被说出来过,但发生于每个人的过去和心中。

“语言的沟通本身是非常不完整的,总有一些能够超越语言的东西。”周嘉宁认为,归根结底,还是人类更根本、更重要的情感在起作用。

默音

故事发生了,那是命运,还是选择?

《星在深渊中》中的陈晓燕是“80后”,小时候住在上海曹家渡的弄堂,这也是默音作为知青子女从云南回到上海后居住的地方。在她的小说中,云南和上海是两个始终没有办法回避的元素:《甲马》的主要故事背景在云南,跟上海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星在深渊中》的故事背景在上海,里面同样穿插着与云南相关的回忆。

可以说,这两个地方共同塑造了现在的默音。她说:“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或许在他/她很小的时候就确定了。我14岁回到上海,那个时候已经基本确定了很多东西,之后只是往上面添砖加瓦。”

从云南回到上海,这番人生经历和感悟被她很好地融入到笔下的故事。“总结《星在深渊中》这本书,它是书中六人的故事,也是你我的故事。如果把主人公周边人物都算进去,其实有十几个人。他们都非常有代表性,上海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一路走来,有的人上升,有的人下降,有的人获得了救赎,有的人埋没于内心的黑暗。整本书可以说讲的是选择的问题。”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