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本报记者 毕云丹
“解放教师,解放学生,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校竞争力。”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杜桥中学不断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奔着这样一个教学改革目标,学校于2009年首提“两段三步261”课堂模式,历时七年艰苦磨砺,邀请专家实地指导,综合师生各方意见,经过三次大的改革,形成现今的两段六环“261”问题导学大课堂模式。
今年,结合线上教学和翻转课堂建设情况,学校将智慧校园建设和信息化应用及时融入现代课堂教学中,再次提出杜桥中学“两段六环261问题导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简称“261问题导学智慧+”课堂)。
“深化新课程改革,在学校层面突破口是课堂。资源汇聚在课堂,关注点在课堂,质量提高也主要看课堂。所以,打造高效课堂是破解课改这个难题的突破口,也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加速器。”学校校长杨森旺说。
261教学环节
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
“明确课堂目标。抓住课堂的两个核心,即给学生学习的工具和为学生提供学习的阵地。个性化的学案就是学生学习的好工具,学习的阵地就是高效学习小组。”学校党总支书记闫文斌说。
当下,杜桥中学“两段六环261问题导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其中“1”指一节完整大课堂。两段,指在学案指导下的课内和课外两个学习时间段,六环即六个环节:申明目标、学情调查、合作交流、互动质疑、精讲点拨、当堂训练。一节分两段,六环为一课,学案作先导,导学大课堂,简称“261”。
闫文斌解释两段六环的发生必须在学生明确本节基于课标的具体任务下进行,即申明目标。课堂授课开始前,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心,又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因此,要求教师在叙写课堂目标时重点在于叙述的精准,目标的清晰,可达程度高。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后,教师向学生发放学案,通过学案的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学情调查分为课前调查和课上调查,课前学情调查可帮助教师及时进行二次备课。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课前对学生问题的收集,和课堂上检查预习情况完成学情调查,并及时调整精讲部分,提高课堂的实效。
授课中,教师引导组织学生交流基础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形成网络,把握好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并更正知识上的错误,及时查漏补缺。
同时,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小组成员代表进行小组展示,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
随即进入质疑环节,即教师引导学生就本节的问题进行讨论,问题包括预设的问题和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本环节得以体现,问题设置的科学、合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实效。
针对质疑中提出的问题以及本节中心任务,教师进行拓展、提高,并就本节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教师讲解问题的深度、广度既要符合课标要求,也要符合学生实际。教师认真研读课标,针对本节课重难点精选讲授内容,按照“三讲三不讲”原则,不要面面俱到。提前做到备透教材、备透学生、备透自己,在此基础上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发挥讲的功效。
当堂检测是在课堂小结后的最后一个环节,当堂检测一般设置3~5道选择或者填空题型,仅用于检测本节课课堂效果。时间为3~5分钟。
闫文斌说,该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时间结构、空间分布、师生角色、教学资源、呈现方式,促进了两种高效学习态(预习态和展示态)的有机结合,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素质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课堂呈现
10月的一天,记者随机走进杜桥中学高二5班。上午10时多,适逢该班进行物理教学。上课前,教室后面已经坐了七八位前来听评课的老师。这是一节习题讲评课,物理教师上刘斌站上讲台后,在他的引导下,全班学生对之前课堂上学过的知识进行了简短回顾。接下来,课堂进行习题课讲授环节,每一个习题,刘老师都会详解每个选项中所能用到的物理公式,并总结出这一类习题的解决思路。
例如针对训练P34页的一道选择题,刘老师首先让学生在2分钟内进行探讨,探讨结束后,小组从6名学生中选出一人上台对此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进行详细地展示。
一名学生展示完后,刘老师点评道:“声音洪亮,但是讲解的过程没有提到具体运用了哪一公式,同学可能只明白结果,过程有些模糊。”因此,又邀请第二名学生进行补充展示。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