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评估指南》国家标准发布——
少评“国际领先” 多让市场检验
由行政部门相关机构组织的一批专家经过听取报告、查阅资料、质询等, 考查或许只是成果其中一个方面如先进性,然后打分、对标要求、得出结论。于是,被贴上“国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就走进人们的视野。
然而,对于市场而言,这种评价结论饱受诟病。主观因素多、有效信息缺乏、评价方法少……这些问题直指现有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弊端。改革势在必行,也正在进行。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环节,客观公正的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和方法备受期待。
日前,《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评估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国家标准历时多年,终于问世。根据《指南》,该标准提供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评估时涉及的术语和定义、评估方法、评估机构及评估程序的指导。《指南》对建立新型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有何意义?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过渡时期的产物
和其他国家标准类似,《指南》的前言部分标明了该标准起草单位及主要起草人。其最大特点之一是起草单位中农业类机构约占半数,如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术转移中心、沈阳农业大学、山东农业科学院等。
这是为何?
记者了解到,这要追溯到2015年底发布、2016年2月1日正式实施的国家标准《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技术规范》),这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评价领域的首个国家标准。
“科技部相关部门比较认可《技术规范》,但希望不仅仅局限在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上。”《指南》主要起草人之一、某高校教授戴章(化名)告诉《中国科学报》,他参与了《技术规范》的起草。
于是,科技部相关部门召集《技术规范》相关起草人员进行讨论。据戴章介绍,因为科技成果涉及的范围更广,当时讨论的单位和人员非常多,“最终写上去的起草单位及主要起草人应是深度参与《指南》编制的”。
据悉,《指南》从立项到正式发布历经三年之久。
实际上,在《指南》的编写过程中,我国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改革开始加速。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改革动作是,2016年6月科技部废止《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等规章,一直由政府科技部门组织对科技成果鉴定的方式成为过去式。
戴章认为,在过渡时期,科技成果评价工作也需要有一个指导性文件。
“理论范围太窄,叫科技成果经济资产评估比较合理。”上海交通大学一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员刘言(化名)说,如果仅仅是资产评估,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并不大。
刘言向《中国科学报》解释道,目前在高校、院所和国有企业中,出于应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在科技成果转化开始前找一个资产评估机构进行无形资产的评估,作为交易定价的依据,以便回避管理责任。
可以说,资产评估只是回避责任的“工具”,跟科技成果评价实现转化价值是两回事。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人并不完全懂科技成果,其评估结果除“工具化”之外几无其他参考价值。
受访专家告诉记者,科技部在2019年曾组织专家编写了《科技成果评价指导意见》,希望对科技成果评价进行规范,但不知何故目前还未发布。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
按照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革要求,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由委托方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进行,并由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实行自律管理。
这些年来,戴章也多次参与过由第三方专业机构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但他发现,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介入,政府的影子都或多或少存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
这一点也饱受诟病。但如果政府只放不管,也容易出现“一放就乱”的现象。
专家认为,适当的监管是必要的。由于科技成果评价报告的多个应用目的要求评价结论应具备一定的公允性。因而政府对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监管的关键点应在于评价结论的公允性。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既要放权又要监管,也需要很好地平衡。在青岛市技术服务中心主任阮航等人看来,评价过程“标准化”是实现放管结合的重要方式。
科技成果评价的“青岛模式”,尤其是标准化评价体系以其实用性受到各地科技管理部门的认可。改革之初,青岛引进了先进的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体系,并在该体系基础上,组织专家团队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深度研发,形成了以成熟度、创新度和先进度为核心指标的新型标准化评价体系。然后,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形成地方标准,再上升到团体标准。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