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科学 >

杜祥琬:初心如磐,拓辽阔人生

时间:2021-07-31 09:40|来源:网络整理|编辑:|点击:

 
 
杜祥琬:初心如磐,拓辽阔人生  
 

杜祥琬:初心如磐,拓辽阔人生

杜祥琬(1938— )

应用核物理、强激光技术和能源战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4月29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1964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杜祥琬:初心如磐,拓辽阔人生

杜祥琬在留苏时的学习笔记。


杜祥琬:初心如磐,拓辽阔人生

▲1959年,杜祥琬留苏时在动手训练课上做电焊。


杜祥琬:初心如磐,拓辽阔人生

▲1983年,杜祥琬(前排左二)与中子物理室部分同志合影。


杜祥琬:初心如磐,拓辽阔人生

▲1999年,杜祥琬(右一)在实验室与同事讨论工作。


杜祥琬:初心如磐,拓辽阔人生

▲2018年,工作中的杜祥琬。


杜祥琬:初心如磐,拓辽阔人生

▲2020年12月,杜祥琬(中)在绵阳指导实验工作。

田飞

曾主持我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精确化研究,为我国核试验的成功和核武器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曾任国家“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是我国新型强激光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主持了中国工程院“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我国核能发展的再研究”等我国能源发展战略重大咨询研究项目,任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主持了中国工程院“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问题研究”等重大咨询研究项目,参与了国家2020年和2030年低碳发展战略目标的论证,任第二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第三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部委级一、二等奖十余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当选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出版专著8部,撰写论文报告200余篇。

“绝对服从祖国需要”

杜祥琬出生于日寇侵华、百姓逃难的战乱年代。彼时,日本华北方面军一举攻占豫北重镇安阳,河南省会开封岌岌可危。为避战乱,1937年冬天,父亲杜孟模携全家随他就职的河南省立开封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开封高中)迁往南阳伏牛山麓的石佛寺镇。1938年4月29日,杜祥琬就出生在这里。因当地产玉,故得名“琬”。

幼年逃亡的经历给杜祥琬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幼小的心灵模模糊糊根植了国家、民族的概念。1949年开封解放,家里得到了一批来自解放区的书,其中有《刘胡兰》《共产党宣言》《大众哲学》等。令杜祥琬印象最深的是那本厚厚的《刘胡兰》,“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八个大字和她英勇就义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入了杜祥琬的脑海。

1950年4月8日,12岁的杜祥琬加入少年先锋队。1953年4月29日,在张寿同的介绍下,杜祥琬在原开封实验中学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团支部宣传委员、支部书记。1956年5月23日,杜祥琬在原开封市河南师院附高加入中国共产党,预备期一年,入党介绍人为高彩云和孙希桐,支部书记为时任开封高中校长车光训。

是年7月,杜祥琬从开封高中毕业,被选拔为留苏预备生。在选拔留苏生登记表对留学的认识与志愿一栏中,他深情地写道:“为了加速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早日到来,我愿意留学。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成为一个称职的建设者,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劳动中,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我愿学习工科或理科,并绝对服从祖国的需要。”

1956年8月,18岁的杜祥琬来到北京,在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攻读为期一年的俄语,为留学作准备。次年 5月22日,杜祥琬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开启了他一生“绝对服从祖国需要”的奋斗历程。

1957年6月,正在杜祥琬全力以赴学习俄语的时候,由于当时中苏关系趋于紧张等原因,我国派遣留苏学生的事有所变化。组织决定留苏生重新填报志愿,按之前的高考成绩进行再分配,因此,杜祥琬阴差阳错地走进了父亲的母校——北京大学,在当时的数学力学系学习。1959年8月,杜祥琬突然接到通知,留苏的事又有眉目了。他记得临行前,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来给大家送行,他没有讲留苏的背景、意图,只是要求大家出去学习工程物理,并在黑板上写下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几个字。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