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院士王光谦与青海大学的十年之约
“有一种事业叫‘对口支援’,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整整20年了,我是清华选派到青海大学的第四任校长。”2013年,王光谦受清华大学选派来到青海,他也成为青海大学、青海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位院士。
2001年,教育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指定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经过20年的发展,青海大学这所“西部普通高校”,已经成长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部省合建”高校……
王光谦说,从踏上高原的那一刻起,他在心里就与青海大学许下了一个十年之约。“干一件事经过10年大概就会有一个结果,我期待着看到10年之后青海大学更大的变化。”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山河中
来青海之前,有人劝王光谦,“去青海你的学术水平可能会停滞不前,甚至下降”。
“青海条件艰苦,需要做出不少牺牲,也可能会影响你的学术增进。”2013年,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旭在选派前与王光谦谈话,将今后可能遇到的难题“摆”在台面上。
王光谦没有犹豫:“如果组织上觉得我合适,那我就去!”
那时的王光谦已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由于他在水沙理论以及黄河治理领域的突出贡献,业内称其为“黄河院士”。
他知道,去青海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也许将会承受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困难。但他深知,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工作是国家重点大学支援西部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
就这样,他放弃北京优越的生活和条件,选择孤身踏上青藏高原,接下了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的接力棒。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王光谦总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山河中。”由于工作需要,王光谦常年奔波在高原,行走在田野:三江源头的草原、祁连山下的牧场、可可西里的无人区……
青海牧科院草地畜牧学专家马玉寿说:“我在高原这么多年,王校长到过的有些地方,我只在地图上找见过,太偏僻了,几乎没有路。”
“这些年几乎把青海走遍了。现在除了雪豹没见过,其他的野生动物应该都见过了。”科考和玩户外不一样,用王光谦的话来说,一定要到源头才能得到更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
考察路上,就地起火做饭是常有的事儿。王光谦说:“到了青海你才会明白,气象和水利绝不是书本上看到的知识。”
经过长时间的实地考察、思考研究,王光谦发现,青海尤其是三江源地区,云水资源丰富,如果在充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的基础上,统筹、联合利用空中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就可以把“中华水塔”保护得更好。这成为他在学术道路上继三峡工程、黄河泥沙、南水北调之后第四个涉足的科研领域。
王光谦决定成立研究团队,先后从清华大学引进魏加华、李铁键、黄跃飞、钟德钰等4名教授。这是一个科研实力很强的团队,团队由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昆仑学者和三江源学者组成,他要求团队中至少2人长期在青海大学工作,这既发挥了对口支援帮扶作用,又很好地将清华大学的科研拓展到青海三江源区。
在王光谦的带领下,以前很多不敢上高原的人来到了青海;很多忌惮高海拔的人,对高原有了新的认识。各学科的领军人物一批又一批来到青海,在包虫病防治、新能源、生态保护、数字经济等方面带来了前沿理念和先进技术。
现在,每当有人问他,在青海,你的科研是否受到了影响?他都会说:“刚好相反,站在高原上看得更高了。”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将科研团队搬到青海大学
对口支援,支援什么?怎么支援?
“对口支援绝不是我最初认为的派个人过去,帮助受援对象干点事。”王光谦说,“而是要全方位、多层次帮助青海大学实现快速发展。”
在学校,主体一定是教师。因此在援助之初,清华大学先后派出4批高水平教授团给老师们“充电”,同时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赴清华大学培训深造。
青海大学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一直不高,这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
在王光谦刚来青海大学的2013年,全国“211工程”非“985高校”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平均数为635名,占教师比为40.71%。但青海大学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只有99人,占比仅8.1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高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