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让人服气的“世界一流”,该怎么评
不久前,清华大学发布“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议会结果,宣布“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此外,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专家评议会也均宣布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然而,舆论对各个学校这一“自评”的“双一流”专家评议会意见并不买账。在那之后,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也表示,“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我国现有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截至目前,已有2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公布了“双一流”建设首轮专家评议会意见;部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也对外公布了本校专家评议会的情况。
“双一流”的评价结果是怎样得出的?当下的“双一流”为何遭到如此多质疑?以五年一评估的方式能否建成“双一流”?以计划的形式完成“一流”建设在国外又是如何开展的?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采访了部分“双一流”评估专家及高教界人士。
何以“自评”世界一流大学
2017年底至2018年初,在高校公布各自的“双一流”建设方案时,有10余所高校的奋斗目标是“2020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其中就包括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尽管其各自措辞有所不同。
为了评价“双一流”的建设成效,2018年,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与成效评价课题组,对“双一流”建设的评价理论与方法、动态监测及动态调整等问题进行研究。
“双一流”评估要经历哪些程序?据同济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蔡三发介绍,评价部分主要由高校自评、政府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组成。
高校自评由高校自我评估整体建设及建设学科目标、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重点分析建设效果与建设方案的符合度、建设方案主要目标的达成度、学校及学科在第三方评价的表现度,诊断“双一流” 建设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不少高校还召开“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议会,专家组听取了高校“双一流”建设情况汇报,对照该校“双一流”建设方案进行评议。
政府评价将依据“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系统,综合各高校建设周期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建设、国际合作等各方面情况与数据,参考学校自评报告及相关第三方评价,形成对一所高校评价的基本框架。
评价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二是高校的成长提升情况,三是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做得比较热闹的是高校自评,但这并不代表最终的结果性评价。”蔡三发告诉《中国科学报》,“最终的评价并不做排名,但有专家建议增加同类型高校的横向对比分析,或针对每所高校出一个诊断报告,以便各高校在下一轮建设中更好地开展工作。”
在紧锣密鼓的评价过程中,高校纷纷梳理了上百万字的资料,提供各方面证据,证明自己所取得的重大进展。通过这些数据,“双一流”评估专家认定它们是否进入了“世界一流”。
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标。找一所国外大学进行同型比较,看4年前本校与对标院校的差距。
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参加了几所高校的“双一流”评估,“从他们提供的国际可比数据来看,在很多方面的确已超越对标高校”。
比如,清华大学对标的高校之一是麻省理工学院。在一些指标上,清华已经超过了麻省理工。湖南大学在一些关键指标(自然指数、ESI排名等)上,从数据层面也已经超过了对标的几所美国高校。
因此,纯粹地从数量指标来看,我国目前至少有二三十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数据门槛,但为什么清华及诸多高校宣布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时,会有如此多人质疑其真实性?
信息不透明是导致公众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侯定凯指出,“双一流”建设是一项牵涉面广、持续时间长的国家重大项目,但公众至今没有看到一份完整的高校自评报告或同行评审报告。各校发布的评估结论太过笼统,公众对各校的建设过程、是否一流的评判依据不甚了解,成功的建设经验无以分享,对于动态淘汰机制更是无从知晓。“这需要我国建立一种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相匹配的严谨、透明的高等教育评估文化。”
要建成什么样的“世界一流”
当然,这更绕不开人们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解。
官方文件中对“双一流”的表述比较含糊,唯一的界定是在总体目标中提到“世界一流行列”“世界一流前列”。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