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文 | 《中国科学报》见习记者 王兆昱
这是山西小伙高天的“巴黎读博记”:2019年春,28岁的他只身来到法国巴黎,第一眼就爱上了这座城市。他进入著名的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ESPCI-Paris)PMMH实验室,遇上了两位不摆架子的“朋友型”导师。
今年8月,高天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据高天回顾,从idea的产生到论文的发表,仅用不到两年时间。
Science论文《可实现绝对高斯变形的气动细胞》
高天告诉《中国科学报》,他很喜欢在巴黎读博的日子。或许是因为这座城市有与他相似的特质:松弛、自由、浪漫、包容。他酷爱篮球,经常和一帮朋友约球;他喜爱艺术,科研之余和导师一起操办艺术展,花费了大量精力。
至于论文为何能在Science上发表,高天的回答是:“对于这个问题,我给不出答案,我只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罢了。”
高天
受玉米叶启发,打破常规
这篇于8月24日发表在Science上的论文,介绍了一种“打破常规”的新设计:受到玉米等单子叶植物泡状细胞的启发,高天和他的导师们设计出气动高斯细胞,可将平面转化为具有不同高斯曲率的形状。
要了解该设计是如何“打破常规”的,就要首先了解“常规”。
正如数学家高斯在他的开创性定理中所指出的那样,同时向两个方向弯曲一块平板,需要改变平面内的距离。通常情况下,将一块平板变为曲面物体,会导致出现褶皱或切割;反之,若将曲面材料转化为一个平面,亦是如此。除非高斯曲率守恒,例如将一张纸转变为圆柱体或圆锥体。
“你可以想象,拿一张A4纸去覆盖一个球体,无论怎样都会产生褶皱。或者想象,将地球展开为一张平面地图,各大陆的形状会不可避免地被扭曲。”高天向记者形象地解释着。
几何原理上的局限,导致了物理科学的局限。目前,大部分传统的柔性机器人原理是让一块平板在一个方向上发生弯曲,但无法实现更复杂的形状。这就限制了柔性机器人的某些功能,比如运输流体。
“同时控制弯曲和面内变形仍然是领域内的重要挑战。”高天告诉《中国科学报》,近年来,在同行的探索之下,新出现了可编程化平面内扭曲的结构材料,能实现高斯曲率的改变,但还需要对局部弯曲进行额外控制,才能精确设置最终形状。
面对这个复杂的几何问题,从小在中国山西长大的高天,从童年记忆中的玉米地里找到了答案。
高天想起的,是玉米地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在天气干燥炎热时,玉米的叶子会向内卷曲,让叶面尽可能少地暴露在阳光下,从而减少水分流失;而在环境湿度大时,玉米的叶子又因含水量增加而舒展开来。
这是由于玉米叶中泡状细胞(bulliform cell)的作用,这些细胞就像充气气球,可以根据含水量的多少进行膨胀和收缩,从而使叶片向平面内展开或收缩。除了玉米,其他单子叶植物也有同样的功能。
带着从玉米叶中汲取的灵感,高天设计出仿生的气动高斯细胞,来组成平板的内部结构。充气后,该结构会自动变形成目标壳体形状。
更重要的是,该结构可快速驱动且具有可控刚度,并且使用成本较低的消费级材料制造。这为新一代柔性机器人的设计开辟了道路。
朋友型导师,“他们不在意投什么期刊”
除了高天,这篇论文还有两位作者:José Bico和Beno?t Roman,他们就是高天在法国的两位博士生导师。
José Bico是论文的第二作者,他目前任ESPCI大学的流体力学教授,曾是麻省理工学院非牛顿流体实验室的博士后及访问学者。
José Bico
Beno?t Roman则是论文的通讯作者,除了在PMMH实验室工作,他还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高级研究员。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