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每周7天在学习,每天超4小时在自学,却“不认为这有意义”——
15年学情追踪揭示大学生学习“悖论”
■本报记者 温才妃
明明有的学生每天都在图书馆自习3小时,为什么成绩还是原地踏步?
明明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学业辅导中心等都设立了,为什么学生的心理、学业等问题并未得到很好解决?
明明不断在做教学改革,教师也投入更多精力,为什么反映在多项学习指标上学生却退步了?
……
这样的学习“悖论”不仅存在于个人,还存在于高校中。学习是一种复杂而精妙的行为,需要有一台“显微镜”去发现学生“不进反退”的秘密。一项坚持15年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为其打开了一扇窗。
课题负责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史静寰指出,生师互动不足、学业挑战度不足,仍然是中国大学生学情最突出的两大问题。
生师互动、学业挑战度不足
这一让中国高校头痛的问题,正是全球普遍面临的“学习危机”挑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4年发布报告指出,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均存在“学习危机”,很多国家和地区尚未建立起有效支持学习的教育系统。世界银行也曾指出,全球教育中存在“只见学校不见学习”的现象。
盖了这么多大楼、请了这么多大师、有这么多精品课,却没能有效支持学习,这是大众批评教育的一个火力点。
史静寰隐隐感到,解决高校“学习危机”的第一步是搞懂大学生的学习。
2005年前后,她的好友、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海迪·罗斯为她引荐了该校教授、“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研究项目负责人乔治·库。随后,他们开始合作做NSSE的汉化版。
NSSE汉化版和后来的CCSS主要通过考察学生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生师互动、学校活动丰富度、校园支持度等方面的表现,分析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情况。
2008年,在他们首次与中国6所高校合作进行的试点调查中,中国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差别最大的两大问题——生师互动不足、学业挑战度不够就已清晰呈现出来。
之后的调查又显示,无论在高、低年级,原“985工程”院校学生的这两项得分均低于美国研究型大学,且存在中度及以上差异。
此后,在持续长达15年,范围涉及全国30个省份、合作院校超过190所的学情调查中,这两大问题更加凸显。
史静寰指出,在生师互动方面,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整体与教师互动的频度不高,尤其体现在教师及时给学生学习反馈、课外学生与教师一起参加高影响力学习活动、教师给学生以职业指导等方面。“特别是女生、家庭一代大学生、农村学生等群体与教师交流得更少。已有研究证明,提高生师互动频率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和自我认知等方面均有正向影响,对上述三类学生的影响更大。”
学业挑战度题项反映出,中国大学生大量时间花在了低阶认知能力活动上,如记忆知识点、知识点的简单应用,但对高阶认知的能力培养不足,尤其是分析、判断、综合等高阶认知的训练有所欠缺。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举措,如“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小班研讨”等都能从这一学情调查发现的问题中溯源。
2018年,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中国大学的课程挑战度与美国同类大学相比存在一定差距,针对本科教育中的“水课”现象,强调要对大学生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
2019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表示,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差距是生师互动不足。
“十几年过去,大家虽然都知道问题所在,且生师互动、学业挑战度的问题持续改善,但至今仍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史静寰说,反映在学生调查指标中,不过是得分提高了五六分。
在学校活动丰富度、校园支持度两项指标上,中国学生得分一直很高,特别是前者,研究型大学远超美国同类大学。“说明中国大学生的学习问题并不出在学校活动等环节。”史静寰说。
用“中国版”优化“美国版”
本世纪初,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刚传入中国之时。2009年,史静寰团队第一次正式调查便吸引了27所高校主动报名。但正是在这次调查中,他们差点儿被中美国情差异“整蒙”。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