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在大一入学前布置“科研”任务,这波操作很有“未来感”
■本报记者 陈彬
摆舸没有想到,自己大一入学还不到一个月,竟然已获得了一项“课题”评选的一等奖,获奖课题还是十分“高大上”的纳米机器人。
这个题目是在他暑假时做的。
今年高考,摆舸成功被大连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以下简称大工未来技术学院)录取,成了该学院成立后的首批本科生。8月中旬,他在参加完学院组织的一场线上开营仪式后,萌生了“研究纳米机器人”的念头。
什么样的活动会让这名“准大学生”产生这貌似有点“不自量力”的念头呢?
“学长”出的题目
这场仪式所开的“营”,全称为暑期“赋能未来”训练营。要给学生赋什么“能”,这是院方在策划这一活动时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2020年,我国在高校设立未来技术学院的初衷,就是要做好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培养。”在大工未来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卢湖川看来,要想让学生成为领军人才,就需要在其观念中尽早植入科学家精神,并让其尽早对相关专业有一个认知。
正如该院党委书记侯庆敏所说,“最好在他们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就能为适应大学生活、了解专业,乃至于了解如何学习和科研做一些准备,这也是响应国家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举措和尝试”。
这成了他们组织此次训练营的基本出发点。
在这一认知基础上,“赋能未来”训练营被划分为6项主要内容——做一项计划、读一本好书、诵一部经典、识一位名家、习一项能力和研一个课题。
“这六大主要任务中,前五项内容由学生自主完成,我们只提出倡议,并提供相关书单和建议等。”该院副院长孙智妍表示,在此基础上,学院针对“研一个课题”,为学生提供了六大兴趣方向。
拟定这六大兴趣方向的人叫杨睿哲,是大连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研一学生,也是摆舸和同学们未来四年的朋辈导师之一。
作为大工未来技术学院在书院制育人模式下打破学域、年龄界限的一种尝试,“朋辈导师”是让高年级学长、学姐以导师身份,在学生四年的学业和生活中为其提供指导。作为“过来人”,他们的优势是能最大程度贴近学生实际。这在杨睿哲给学弟、学妹们“出题”的过程中表现得很充分。
“大工未来技术学院学生的专业基本与人工智能相关,我的本科专业恰恰是人工智能。”杨睿哲说,回顾自己的本科生涯,他切身的感受是这个专业的知识更新特别迅速。“两年前我学的东西,现在已经过时了。因此,主动学习和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从一开始,杨睿哲便在老师的指导下定下了“出题方向”——培养学弟、学妹们的信息检索能力。考虑到全国各地学生接触网络的情况各异,他还将这些题目做了难易划分。
比如,在六大方向中,既包括分析亲人的职业是否涉及人工智能技术、了解信息技术可能给当地企业带来何种变化等相对简单、易于操作的方向,也包括手机与生活、科幻电影的“科”与“幻”、体育与智能技术等和前沿技术结合得比较紧密,并涉及某些社会热点的方向。杨睿哲甚至针对某IT社区的交互式对话功能设计了一个方向,请学弟、学妹总结使用该功能的体验并做优缺点分析。
对错“不重要”
听到这些方向后,摆舸一眼相中了其中与科幻相关的话题。“我原本就比较喜欢科幻,恰巧不久前还看过一部科幻电影,对其中科学家为了治疗疾病,驾驶被缩小的飞船进入人体的情节印象深刻。”
现阶段,将科学家缩小显然难度太大,但如果将机器人缩小,那不就是纳米机器人吗?
摆舸知道,单凭自己很难完成这个题目。好在他很快与班里3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团队,每名成员负责一项子课题——什么是纳米机器人、什么是癌症、纳米机器人如何治疗癌症,以及纳米机器人在医学上的其他应用。通过查阅资料,4人在各自有所收获后,将内容合为一个大课题。
此时,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超时了。
“学校为了培养我们在有限时间里的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规定课题讲演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但我们的内容合在一起超过了16分钟。”他说。
面对这一问题,四人决定将原课题一分为二。经过一周多的磨合,他们在大学阶段的第一项“课题”宣告完成。
在这段时间里,摆舸先是在网上“海选”材料,之后便开始有针对性地“啃论文”。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