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科学 >

“高”掌远跖 万象更新

时间:2020-10-24 09:05|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高”掌远跖 万象更新  
——走进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本报见习记者 高雅丽

当大量分子相互交融时,神奇的一幕就可能发生。通过调控催化聚合的条件,小分子丁烯—1变成了“塑料黄金”聚丁烯—1材料,可以广泛用于管材和薄膜制作。

人类的智慧创造出无数纷繁复杂的物质材料,如果以材料的变迁看社会文明的发展,不难发现,以塑料、橡胶与合成纤维为代表的高分子材料从20世纪就在这个世界占据了主导地位。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应化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高分子科学的发祥地,这里的科研人员立足前沿,探究新聚合物的性能表征,不断将“长链分子”变成日常材料。

“实验室成立30余年以来,紧紧围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发展自身学科。基础研究学科发展是实验室之本,最终目的是不断推出具有产业化能力的核心技术,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我们始终要做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这件事,从而把握高分子科学发展态势。”长春应化所研究员、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王利祥表示。

新布局:应需求而变

事实上,从1920年高分子的概念提出开始,高分子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才不过100年的发展历程,但重要性却非同寻常。

“没有橡胶就没有国防。”在20世纪中期,世界各国都把橡胶视为战略物资。1949年,世界合成橡胶的年产量已达60万吨,而新中国的产量几乎为零。

为了尽快掌握合成橡胶技术,长春应化所肩负使命,率先开展了相关研究。1950年12月28日,在长春应化所的中间工厂,20公斤生胶(氯丁橡胶)成功产出,标志着新中国第一块合成橡胶诞生。

从合成橡胶开始,老一辈高分子科学家不断推动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发展。1989年,依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化所建立的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成立,此为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

从那时起,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便开始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不断促进高分子科学的人才流动和学科交叉渗透。

由于1995年和1999年连续两次在“国家化学学科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2000年经科技部批准,中国科学6院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扩充“中国科学院—中国石化总公司高分子化学联合开放实验室”,重新组建成“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从开放实验室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跨越为我们提供了机遇,也让实验室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实验室工作已有30个年头的王利祥告诉《中国科学报》,重新组建后的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学科方向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高分子化学的部分融入高分子物理中。研究方向的拓展使得实验室在高分子学科上的布局更加完善。

“自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两条腿走路’的特色,同时也为实验室的未来发展凝聚出研究方向。”王利祥表示。

在学科布局调整的过程中,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5次在“国家化学学科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已成为体现我国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领域研究水平的突出代表之一。“协同攻关国家重大任务起到了重要作用。”长春应化所副所长逯乐慧道出其中奥秘。

围绕特色研究所的建设,实验室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针对吉林省地方的研究特色,开展了玉米后端材料加工、秸秆高值化利用、高性能农膜等多项工作,这也是国家布局的重要方向。

目前,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高分子的高性能化、高分子复杂体系和功能高分子的分子工程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坚持“基础研究面向国际化,高技术研究面向国家需求”的学术传统和战略定位,力争在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加工等领域创造出标志性成果。

新战场:让知识转为生产力

高分子材料是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石,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如何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是我国高分子科学研究中面临的问题。而这一点,始终贯穿在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过程中。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