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科学 >

“‘痛点’是创新的起点……”

时间:2023-10-23 05:11|来源:网络整理|编辑:|点击:

华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理)青年教师张震团队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质量论文,他们研制的“合金墨水”通过中试验证并实现公斤级批量生产,团队成员相继被保送或直博北大,4名成员获国家奖学金……

实际上,围绕“合金墨水”研制项目,该团队已获8项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相关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柔性混合电子封装和柔性电路印刷生产,且测试企业反馈良好。团队多次获省部级及以上荣誉,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等奖励。在一连串荣誉的背后,是该科创团队和“合金墨水”一起“快速成长”的故事。

  ?

团队进行实验。华理供图

“合金墨水”为“痛点”而生

“这种‘合金墨水’实质含有三种‘填料’,其中一种合金微球低温熔融后能把另外两种连起来,从而‘长’成柔性电路。”张震告诉《中国科学报》。

这种以锡铋合金微球作为金属粘结剂的三元复合“墨水”可以通过瞬时液相扩散焊连接铜、锡微球,形成长程连续导电通路。它具有烧结温度低、导电性能好、直写印刷精度高等优点。在柔性印刷电路板(FPCB)的直写生产、柔性混合电子焊接封装、柔性传感器等电子元件的印刷生产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9年,博士毕业的张震入职华理,开始指导学生参加“大创”。经过细致调研分析,团队认为随着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可弯曲的柔性可穿戴电子产品会成为消费电子行业的发展方向。

柔性电路制备是柔性可穿戴电子产品发展的关键,传统制备柔性电路的方式是“减材制造”,即通过刻蚀柔性覆铜板来制备电路。该技术前后要经过10余道工序,不仅工期长,而且原料利用率小于10%,污染、浪费都很严重。

  ?

张震(右)指导学生。华理供图

“我一直聚焦于柔性电子增材制造——通过印刷的方式实现不同场景中的电路制备。学生也来自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对光电材料比较熟悉。”张震补充说,“而且,和传统的减材制造相比,增材制造更绿色、高效,是柔性电路印制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增材制造显然更具潜力,但增材制造自身却存在“痛点”。柔性电路板通常是高分子基材,其耐温只有一两百度,如果 “电子墨水”固化温度过高会“烫坏”基材,而传统的“电子墨水”还存在导电性能欠佳、与基材结合力弱等缺陷,不能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而且,很多“电子墨水”以银为主材,生产成本昂贵。

“痛点也是创新的起点。”张震解释说,“这个领域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当时就想解决这个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

  ?

讨论。华理供图

回到本源解决问题

选定方向后,张震带领项目团队从课题研究到备赛参赛,历经立项、攻关、转化、路演、融资等多个环节的磨砺。

“走没人走过的路,自然要不断地‘吃苦’。”团队成员之一、刚刚获得国家奖学金的钱晟说,“回望整个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过程,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困难重重。”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