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科学 >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百岁诞辰:工作是最大的乐趣

时间:2023-11-02 05:16|来源:网络整理|编辑:|点击: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百岁诞辰:工作是最大的乐趣  
 

 

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M楼的院士墙上,有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位满头银丝、带着金丝边框眼睛的女科学家开怀大笑,如春风化雨。

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林。很多时候,她被认熟知的身份是,地质学家李四光院士的女儿、生物物理学家邹承鲁院士的夫人,就连她自己有时也会“嘟囔”两句:“自己怎么也不如我们家这两个男人有名。”

她用一生的追求证明了她自己,是一生为国三转方向女科学家,是青年学子尊敬的“慈母”,更是爱美爱笑的小姑娘。

李林1923年出生,于2002年在北京逝世,今年是李林的百岁诞辰。

她的一生很多时间都是快乐的,正如李林的女儿邹宗平所说,“她总算达到了这一生最想要达到的目的,能够安安静静做学问。”

为国一生三次转换方向

“工作是她最大的乐趣。”邹宗平告诉《中国科学报》,“在工作的地方,和学生在一起,她特别爱笑,因为她觉得谈论她喜欢研究的东西,她特别高兴。”

这种乐趣使得李林无论做什么研究,她总能做一行,爱一行、做好一行。因国家需要,李林一生三次转换研究方向。

1951年,李林回到祖国,到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室(上海冶金所的前身)报道,开始了她的科学研究生涯。

那是个热火朝天的年代,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钢铁,李林作为我国著名冶金学家周仁先生的助手,开展球墨铸铁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李林前瞻性地开始了电子显微镜研究,最早开始利用电子显微镜研究材料微结构工作,这为她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原以为就此深耕一生,然而命运随国家发展而拐了弯。1958年初,国家大力发展核工业,亟需一批专业人才到北京,其中包括做电子显微镜研究的,而李林几乎是中国科学院仅有做此研究的。

那时,他的丈夫邹承鲁的科学研究刚刚步入正轨,是绝对不会离开的。组织纪律性强的李林坚决服从安排,她与丈夫商量后,离开了熟悉的专业,两人也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分居生活。

离开上海,李林来到了位于北京西郊房山县陀里乡的二机部401所,这是她的“第二个家”。

李林在二机部401所第六研究室工作的13年,正是核武器研制的关键时期,她主要从事核材料的研究工作,承担反应堆材料及燃料组件堆内行为研究。但这项工作因为技术要求很高、工作艰苦,且具有很强的放射性,一般不适合女性参加。

李林却说:“我对这工作很感兴趣,干得津津有味”,而且“同志们和我合作得很好,这使我感到生活有极大的幸福”。

李林参加了第一个“反应堆”实验、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材料工作实验、第一艘核潜艇材料实验,为祖国的原子能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一次转向,是在1978年,55岁的李林来到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从事基础研究,研发超导材料。国际高温超导发现后,她带领研究团队日夜奋战,使我国的高温超导薄膜研制达到了国际水平,为我国超导体薄膜制备研究成果向器件化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正是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铸造了我献身科学的爱国情怀;新中国经济和国防建设的迫切需要使我不断变换科研主攻方向,树立了‘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的科研态度。”李林说。

坚持一线、执着勤奋成为制胜“武器”

身在“一门三院士”之家,邹宗平所感受到的最大的教育是: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这是全家人的“风格”。在她看来,比起父亲邹承鲁的天资聪颖,母亲的执着勤奋是她有所成就的“武器”。

她对自己的学生说:“人只有在科研一线的时候,才能够保持对科学的敏感和热爱,尤其是对科学的敬畏。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虚假,是必须踏踏实实的。”

李林多次讲过她成功读博士的经历。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完成金属物理硕士学习后,导师告诉她:你现在可以去找一个丈夫,结婚生孩子了。李林是当时全系里唯一的一个女生。

导师的话不无道理,当时英国社会受教育女子的一条普遍的道路是——修身养性,成为上流社会的名媛,而非真正成为科学家。

李林倔强不甘心,因为成为科学家是她从小的梦想。然而,想继续深造却没有钱、没有地方可去,她通过父亲李四光的关系,在剑桥大学冶金系奥斯汀教授的实验室里找到了一个临时实验员的工作。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