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王琎:会通中西科学文化的践行者
■王传超
王琎(1888—1966)
浙江黄岩人,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分析化学家、化学史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分析化学和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1909年考取首批庚款生赴美留学。1915年美国理海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毕业后回国,执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等校,1928年创办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并任所长,1932—1933年任中国科学社社长,1932年参与发起中国化学会并长期担任常务理事。1934年,再度赴美留学,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1936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先后执教于四川大学、浙江大学。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任教于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九三学社杭州分社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委。
毕生致力于化学学科的高等教育与研究事业,培养了几代科技人才,并在分析化学研究方面有诸多开创性的贡献;撰写了大量化学史论文,创建了以分析实验结果为依据、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化学史。
《科学画报》创刊号封面。
王琎著作书影。
1929年明复图书馆奠基(二排右四为王琎)。
1909年首批庚款留美生合影(右一为王琎)。
美国理海大学中国留学生合影(左三为王琎)。
尽管从广义上讲,我国古代也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科学文化,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仍是源于西方。直到今天,如何更好地对西方科学文化去粗取精,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仍是绕不开的主题。因此,历史上那些关于会通中西科学文化的思考与探索,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在近代中西科学交流史上,早期庚款留美生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大多出生于1890年前后,于辛亥革命前后赴美留学,既对中国传统经典、传统社会结构有较系统的了解,又深入学习过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站在两种文明的交点上,对于会通中西、复兴中华有着天然的优势和极大的热情。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科学文化、科学史研究方面有所建树,中国近代分析化学和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先驱者之一王琎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剪掉的辫子,剪不断的文化
王琎,字季梁,浙江黄岩人,1888年出生于福建闽侯。因父亲长年宦游福建,王琎住在衙署之中,耳濡目染,思想观念深受当时一般官僚士大夫的影响,很早就对科举考试的观念、方法了然于胸。尽管甲午战争后,父亲购置了一些新学书报,但王琎自开蒙起,主要精力就在于学习四书五经,兼及史地、诸子。1900年,他开始学习写作八股文,并于1903年起参加童子试,正式踏上科举之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17岁的王琎于这年夏天到北京投考新式学校,入五城中学,次年考入译学馆,得以系统地学习英文及数理化知识。
1909年9月,首次庚款留美生选拔考试举行,最终603名考生中47人被录取。王琎以总分422、排名45的成绩被录取,于1909年10月随团赴美留学。
行前,众人在上海候船期间,同学胡刚复的兄长、1908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胡敦复劝大家剪掉辫子。王琎等人犹豫再三,还是在胡敦复一再鼓励下才决心剪辫。在这辞旧从新的节点上,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场景。
到达美国后,王琎进入宾夕法尼亚科兴学院补习高中课程。1911年,他转入理海大学学习,选择了化学工程专业。在同期的同学当中,王琎在专业选择方面是决断力比较强的。尽管当时国家对工业人才的需求比较高,且明文规定修习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比例为80%,但早期派出去的几批学生的特质明显与此相悖,在科技知识的储备、留学方向的选择方面所做的准备明显不够充分。1914年留美学生会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及,“在调查我们同学感兴趣的科目时,许多高年级的同学没有什么明确的方向”。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