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四位科学家后人讲述先辈爱国故事与精神传承
舍我其谁报国志,碧血丹心爱国情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历程中,一代代科学家以拼搏与奉献挺起民族脊梁、绽放时代之光。
铭记历史才能坚定前行,从抗战烽火硝烟中走过的优秀知识分子为今人注入了砥砺奋进的巨大力量。近日,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联合地方科技馆等单位共同举办“红色记忆:抗战中的中国科学家”宣讲活动。结合这一活动,光明智库邀请四位科学家后人,讲述先辈的民族大义、爱国之行,共同感受并传承优秀知识分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科学家名片:苏步青(1902—2003),中共党员,我国杰出数学家、教育家。从事微分几何、计算几何研究教学70余载,创立了国际公认的浙江大学微分几何学学派。
“学成后,应该回去报效祖国”
讲述人:苏步青之孙 苏泉
1919年秋,17岁的爷爷赴东京求学,次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1923年毕业后,进入位于仙台的东北帝国大学继续深造。1931年初,爷爷以优异成绩从东北帝国大学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不久,他便回到祖国,在浙江大学任教。
1937年8月,日军轰炸杭州,西子湖畔一片狼藉。浙江大学一年级新生从9月上旬开始西迁。身为浙大数学系主任的爷爷,跟大家一道挑着书箱、行李,跋涉于山水之间。师生们一边逃难,一边利用躲避敌机轰炸的时间,在庙宇或山洞内上课。有一天,空袭警报响起,爷爷和4名学生躲进一个山洞,他说:“这里就是我们的数学研究室,山洞虽小,但数学的天地是广阔的。大家要按照确定的研究方向读书,定期报告、讨论……”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爷爷任浙江大学教务长、数学系教授,并主持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筹建工作。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他出任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并兼任复旦大学教务长。爷爷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数学人才。
爷爷从小喜欢读书,特别重视语文学习。在他看来,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他提出,理工科学生也要读一点文史知识,因为通过读史,可以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激发为祖国而奋斗的热情。
爷爷常说,爱国主义是自己学习进步的强大动力。他在中学读书时,听老师讲中华民族受列强凌辱的历史,就产生了为国家争气的愿望。在日本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有大学准备聘请他做副教授,但爷爷坚持:我是祖国送出来学习的,学成后,应该回去报效祖国。
爷爷经常收到一些青少年来信。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成绩却总是提不上去。深入分析后,爷爷指出: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没找到好的学习方法。一般来说,成绩优秀的同学,大都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几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这是爷爷给浙江嘉兴一位中学生回信时写下的一句话,我想,他也希望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的青少年朋友。
科学家名片:黄纬禄(1916—2011),中共党员,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工作。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先想国家怎么办”
讲述人:黄纬禄之女 黄道群
1936年,父亲考入位于南京的原中央大学电机系。“七七事变”后,南京遭日军战机轰炸,原中央大学决定西迁重庆。在重庆,父亲和其他来自沦陷区的同学经济来源断绝,生活无依无着,全靠学校发放的救助金勉强维持。异常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却爱国热情高涨,一心为将来建设国家做好知识储备。
1943年11月,父亲通过了留英进修生选拔考试,到伦敦标准电话电缆公司实习。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天早晨,父亲走到公司门口时,发现大门紧闭,门外还有人低声哭泣。原来,就在片刻之前,一枚法西斯德国的V-1导弹落在工作间外5米处,5位英国同事遇难。饱经战争之苦的父亲,更坚定了科学报国的决心。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