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科学 >

吴孟超:只要活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

时间:2020-11-16 09:22|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吴孟超:只要活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  
— 记我国肝脏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吴孟超  

吴孟超,男,1922年出生于福建,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教授、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建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理论、技术体系和学科体系。1996年,他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2006年,他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全世界55%的肝癌病人都在中国,所以我们必须靠自己的力量来研究肝癌的诊治。”

最近的福建省闽清县后垅村,异常热闹,很多人慕名来到这里。后垅村是我国肝脏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吴孟超的老家。前不久,历时两年多筹建的“吴孟超院士馆”在这里开馆。

该馆展现了这位医学大家成就卓著的一生:吴孟超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医学家;作为一名军人,他是一级英模,1996年被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来到海军军医大学,近距离感受了吴孟超传奇的医学人生。

带队勇闯“生命禁区”

2014年,记者曾面对面采访过吴孟超。采访当日下午,在等了一个半小时后,记者终于见到了当时已92岁高龄的吴孟超。他并非没有时间观念,他的秘书偷偷地跟记者说:“吴老一到病房就走不出来了,他愿意待在那里。”

的确,数十载心系患者,让他难以放下治病救人的责任。

2017年8月,95岁生日的前一周,吴孟超还在手术台上工作4个小时,为病人切下10公分大的中肝叶肿瘤。如今,虽已光荣退休,但他仍舍不得放下手术刀,一如既往地查房,一有空就研阅最新的学术资料。他说:“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还没有扔进太平洋,我还要继续同肝癌斗争!”

我国是肝癌高发的国家,肝脏外科却一度被认为是“生命禁区”,相关手术的成功率极低。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肝癌防治领域还处在一片空白的状态,身为外科医生的吴孟超开始开垦这片“荒地”。一位国外专家看到吴孟超简陋的研究环境后傲慢地说:“中国肝脏外科要赶上我们的水平,起码要30年!”

吴孟超听后,愤然写下了“卧薪尝胆、走向世界”8个大字,立志将自己的奋斗方向与党和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

“禁区”里根本没有路。原本用来养殖实验犬的窝棚成了吴孟超的实验室,全部的实验设备就只有几张破旧的桌椅和几把剪刀。

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解剖实验,1957年,以吴孟超为核心的“三人小组”首次提出肝脏结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中国医生从此闯进了“生命禁区”。1960年,吴孟超主刀完成我国第一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实现了中国外科在这一领域零的突破……几年时间,吴孟超就将中国的肝脏外科提升至世界水平。

不愿只当“开刀匠”

在肝脏外科研究上,身高只有1.62米的吴孟超,却是一个世界巨人。

吴孟超不愿只当一名“开刀匠”。他常说,他开了一辈子刀,但开一刀只能延长一个病人的生命,这对于每年新增几十万肝癌患者的中国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肝癌难题,必须靠基础研究,找出肝癌的发病机理,找出肝炎向肝癌转化的根本原因,在早期预测、早期诊断和预防上做好文章,进而一举解决困扰世界的肝癌问题。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由吴孟超领衔的“三人小组”开始向肝癌发起挑战时,他们就遵循了这个思路——科研从临床中来,最终要应用到临床上去。他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肝癌专业性基础研究实验室,1993年他又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癌研究基地——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研究所,把肝癌研究推向分子水平和生物治疗领域。

199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分子生物学家王红阳刚从国外回到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时,她向吴孟超提出,一定要在医院新建一个消化内科,这样她就可以建立基础研究与临床结合的基地和转化平台。

吴孟超听后一口答应。“全世界55%的肝癌病人都在中国,所以我们必须靠自己的力量来研究肝癌的诊治。”吴孟超说。

“当时,还没有所谓研究型医院的概念,将我的实验室建在医院,并新建消化内科,需要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吴孟超毫不犹豫。”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红阳心中满是感激。

为后人搭建抗癌平台

对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来说,大他31岁的吴孟超可以说亦师亦友,最让他敬佩的是吴孟超的开创精神。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