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科学 >

中科院扶贫纪实:全院一盘棋 脱贫不脱钩

时间:2020-11-20 09:27|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中科院扶贫纪实:全院一盘棋 脱贫不脱钩  
 

广西环江县、内蒙古库伦旗、贵州水城县和六枝特区……这4个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的国家级贫困县目前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1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成效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介绍说,作为国家科技扶贫的先行者和主力军,中科院12个分院和100多个研究所承担或参与承担了50多个扶贫点的任务,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的工作成效考核当中,中科院在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获得第一等次的“好”。

白春礼表示,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布局广泛,“上天入地下海”“宏观微观贯通”“顶天立地结合”,许多科学家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和扶贫工作紧密结合,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为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

“造血”胜于“输血”

在内蒙古库伦旗,提前制作好的青贮饲料是冬季重要的饲料来源。但由于加工技术落后,当地的青储饲料极易腐烂,给农户造成很大损失。

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钟瑾到来之后,这一问题迎刃而解。钟瑾团队筛选复配的青贮微生物菌剂,使得青贮饲料味道清香、色泽黄绿,不仅牲畜爱吃,营养价值也大大提高。目前,当地还成立了菌剂加工厂实现批量生产,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新路。

“这项工作发挥了中国科学院长期的科技积累,为扶贫工作提供‘造血’功能。”白春礼说。

在中科院提供的科技扶贫成果中,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例如,中科院植物所培育出的高蛋白杂交构树,可在非耕地上生长,实现饲料供给“以树代粮”,目前国务院扶贫办正在全国推广。

我国西南山区由于山高沟深、土壤疏松,难以发展传统种植业。中科院科技人员通过长期实践和反复摸索,提出发展猕猴桃产业,既不和粮争地,又能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在中科院的技术支持下,贵州六盘水市猕猴桃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不到2万亩发展到2019年17.8万亩。在全国范围内,中科院猕猴桃专利品种累计推广40余万亩,技术辐射面积接近200万亩,带动近20万农民脱贫致富,被群众称为“脱贫的金果果”。

其实,“金果果”要想形成可持续的产业,并非易事。中科院副秘书长严庆表示,要想形成猕猴桃产业,必须打通从选种、种植,到储存、加工,再到流通、营销的整个链条。2018年,中科院“弘光专项”首次支持农业项目,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公司,为贫困地区猕猴桃产业发展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及销售保障。

白春礼表示,中科院的扶贫特色和优势,就是“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升级。最近几年,中科院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作为科技扶贫专项经费,结合帮扶地区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科学院的人才智力和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技术。

将论文写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在广西环江扶贫毛南族自治县,有一位人称“真扶贫”的黑脸汉子。他就是1994年起就在广西环江挂职的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曾馥平。

挂职20多年来,曾馥平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脱贫第一线。从1996年开始,在“异地扶贫”的肯福屯试验示范区,曾馥平带领当地群众发展了适应当地特点的水果、畜禽、蔬菜等生态产业,示范区内人均年纯收入从1996年不足300元,提高到2019年的1.8万余元。这一模式后来被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一个奇迹”,为我国西南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树立了样板。

不仅扶贫工作做得很好,曾馥平还在环江创建了生态站,成为首个国家级喀斯特地貌生态站,将科研工作和扶贫工作融为一体。

除了“真扶贫”,中科院的“三钟女杰”也声名远扬。她们就是做青贮饲料的钟瑾、种土豆的仲乃琴和种猕猴桃的钟彩虹。

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种好猕猴桃,钟彩虹的足迹遍布26个国家级贫困县,指导了24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每到一个新地点,钟彩虹总是先考察调研,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培训,广受欢迎。

“我们到地方调研,钟彩虹一去老百姓都围着她叫钟老师,特别受欢迎,很多粉丝。”白春礼说。

在贵州水城,还有一支中科院院士刘嘉麒领衔的技术团队,针对当地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他们根据实地调研,形成了“矿石原料—生产工艺—下游产品开发”的完整帮扶链,找到了一条适合当地的科技扶贫路。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