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走进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制药路漫漫 吾自当求索
①谢毓元院士(左二)在实验室指导工作
②陈凯先院士在实验室
③丁健院士在实验室指导工作
④蒋华良院士完成抗疫科研任务从武汉返所
⑤耿美玉研究员介绍GV-971
⑥李佳研究员在新药筛选中心
■本报记者 胡珉琦
新药研发向来是一场勇敢者的征途,大浪淘沙,“剩”者为王。
在“寻找治疗疾病的新药,为人民解除病痛”的过程中,已有88年历史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药物所)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30年前,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立仿佛给药物所的新药创制装上了一个引擎,加速其走过跟踪仿制阶段、模仿创新阶段。当下,它正处于走向原始创新的关键时刻。
建体系,平台为先
1994年,现任药物所所长、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佳来到药物所,他知道,在这个自己即将开始研究生求学生涯的地方,曾产出过蒿甲醚、二巯基丁二酸、石杉碱甲这样享誉世界的原创新药。但从前辈那里,他听到的多是创新的艰难。
20世纪80年代,我国新药前期研究的经费严重短缺,在学科配置、设备条件、人才队伍等方面都十分不足。中国的药物研发不仅在前沿科技,更在整个研发体系上与先进国家有着巨大差距。
因缺乏原创技术和产品,我国医药产业长期仿制国外产品。1992年,中美关于知识产权协议的签订,迫使中国不得不加速提高独立研制新药的能力。
新药创制关系着重大民生问题和国家需求,药物所并非毫无准备。
1987年,当时已卸任所长之职的谢毓元“重出江湖”,主持筹建新药研究开放实验室;1988年,与一百余个实验室角逐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资格;最终,经过整整一年的严格审批,实验室获得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重点实验室子项目”资助。1990年,实验室被中科院批准开放,并凭借出色的科研成果和管理模式,被国家计划委员会列入试点实验室管理计划,成为133个开放实验室中首批7个试点实验室之一。1995年,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成立。
过去30年时间里,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直将自己定位为国家药物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药物科学发展和医药领域自主创新方面发挥骨干和引领示范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物所前所长丁健介绍,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曾经历过一次最为重要的转折。
1998年,随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启动,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了长久保持其在学科布局上的新颖性和前沿性,首先瞄准我国创新药物研究工作薄弱环节中的天然产物化学、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新药筛选及药效学评价、新药安全性评价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开拓了许多新学科。丁健任实验室主任期间,药物所领导班子凝练了“出新药”的目标。
“然而,做新药费时费钱,从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得到的经费支持杯水车薪。没经费、没项目,药物研发就无从维系。”丁健回忆道。
这一形势下,药物所选择了主动出击。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药物所前所长陈凯先的牵头下,全国100多位院士联合向国家呼吁,将新药创制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去实施。
这一努力使得接下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颁布的16个科技重大专项中,有了“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名字。
当时的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是通过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作引导,逐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力度,建设成一个高标准的新药研发平台。
药物所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以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综合集成、无缝衔接、运行高效、国际规范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了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新药研发综合性技术体系,真正构建起了创新药物研发的完整链条。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