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黄维:在“饥饿科技”领域需加强颠覆性创新
编者按:“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重要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的指示要求,《中国电子报》从本期起开辟“我为‘十四五’建言”专栏,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围绕“十四五”时期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强调,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讲话时再次强调,要把干事热情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作为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口,对于国家前途命运、人民生活福祉,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加强颠覆性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我国曾经错失世界科技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当今的信息革命为我国提供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好的机遇窗口,我们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颠覆性科技创新是特别重要的强力引擎。通过准确把握发展形势,瞄准关键领域,加强原始创新与基础研究,对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
颠覆性科技创新是我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在高度竞争的信息革命时代,我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需要突破现有框架,开辟“新赛道”,制定新标准,闯出我国自主创新之路,准确把握关键技术拐点,成为世界新格局中的领跑者。
开展颠覆性科技创新是我国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的重要路径。我国的“四大发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要在全球科技领域再铸辉煌,就需要集中国家力量开展基础研究,孕育颠覆性技术创新,把握关键技术拐点,通过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为世界科技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颠覆性科技创新及其应用领域的深度融合,对于重塑国家竞争力,改变全球经济、利益和安全格局具有重大意义。颠覆性科技创新可以催生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发不可估量的产业规模发展。
颠覆性科技创新的八大领域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我国必须牢牢把握未来颠覆性科技创新的机遇,在进一步夯实以“PLIM”(“P”代表以物质科学为核心的基础学科,“L”代表以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前沿学科,“I”代表以信息科学为核心的应用学科,“M”代表作为科学技术基础的数学学科)为代表的关键学科基础上,加快“FAMISHED”等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发展步伐。“FAMISHED”一词指代最有可能产生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八大领域,包括柔性电子(Flexible Electronics)、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泛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空间科学(Space Science)、健康科学(Health Science)、能源科学(Energy Science)和数据科学(Data Science)等。“FAMISHED”原义为“极度饥饿”,在此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重点支持、实现跨越、引领未来、推动发展”的含义,也称“饥饿科技”或曰“柔性电子+”。我国迫切需要在上述科学技术前沿的八大领域进行重点布局,加强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发展根部技术,加速孕育颠覆性技术变革和群体性技术突破,不断催生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谋求生产力质的飞跃。
“十四五”柔性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建议
柔性电子是高度交叉融合的颠覆性科技,“十四五”期间,柔性电子信息产业孕育着巨大的科技创新机会。在碳基材料与光电过程结合的基础上,孕育以光电子产业为先导的柔性电子巨型信息产业,打造“中国碳谷”,突破欧美长期把持的在硅基材料与电子过程结合基础上形成的微电子产业主导产业发展的格局,引领具有超高附加值特征的战略性、主导性和支柱性柔性电子产业发展,开创柔性电子定义的新时代。我国迫切需要对柔性电子信息领域进行重点布局,加强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加速孕育颠覆性技术变革和群体性技术突破,为强国战略提供坚实基础和支撑。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