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高校招人开出70万年薪!教师收入“补涨”已成趋势?
编者按
近日,深圳大学招聘教师的薪酬引发热议,最高可至70万元的年薪,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此前,武汉大学等高校发布的招聘公告中,也有“薪酬不低于税前70万元/年”的字样。
高校教师薪酬“水涨船高”已成趋势?怎样看待这样一个“新常态”?
为此,《中国科学报》特邀请高教界一线教师、专家学者,以及准“青椒”们就此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
高薪实为低薪“补涨”
高校招聘人才开出几十万元年薪,在过去看起来很夸张,但当下人们应该转变观念,将其视为今后的“常态”。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收入过低,本质上是国家用高教从业者的低收入参与整个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因此,不管是通过新教师招聘还是人才流动,现在建立新的薪酬机制,可以将其视作相对于过去低薪状态下的“补涨”。
“补涨”是有一定现实依据的。过去,高校公职人员有诸多福利,教师的工资水平也相对较低,但随着高校后勤工作的社会化,这些福利基本上不存在了。而面向市场,高校的整体薪酬水平又过低。
过去高校多以教学型为主,如今则以研究型居多,新进教师基本上都是按照高水平研究的标准招聘进来,因此,它的聘任起点也变得越来越高。
由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财政能力较强,高校所在地的经济、社会资源丰富,因此它能够提供更加优厚的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经济相对落后的高校产生一定挤压。
但我们没有必要透支这方面的焦虑。因为无论是从规模还是质量上,研究生教育都在快速发展,从国外学成归来的青年人才,其社会供给也相对充裕。对于一些高校而言,可能掐不到最顶尖的人才,但供其选择的优秀学者的数量和机会仍然非常多。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基准线相对更高,所在地高校也会补涨得更厉害。这是因为在当地,人才在企业工作能拿到很高的薪酬,此时高校若再不提高待遇,又怎么能吸引到高水平人才?看似天价的人才引进薪酬水平,其实符合理性逻辑。
当然,高薪的背后对应的是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入一所高校时,须签订相应的合同和任务书,只有在完成学术产出的前提下,相应的高薪承诺才会完全兑现。
事实上,对于教师而言,薪酬并不是他们选择高校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他首先要考虑的是未来的学术发展,看重高校能否给其学术成长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
当然,薪酬又是很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事关一名学者未来的生活品质和家庭未来的生活水平,决定着他及家人能否在当地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
对高校而言,所提供的薪酬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而非盲目攀比。如果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足以提供高薪,那么,高校要把工作重心转向培养扶持和保障人才成长等方面,这是比抢人本身更重要的事情,高校应尽快转变观念。
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教授叶志明:
“增量”变“存量”后续问题多
“薪酬大战”现象反映的是高校急功近利的结果——用高薪聘请人才赶紧出成绩,用成绩体现这一届领导的政绩。然而,这些高薪聘请的人才入校后到底有没有用好,实际上留下了很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增量”与“存量”的矛盾。
一方面,从前高薪聘请的教师,几年后便可能成为一个不起眼的人,“增量”变成了“存量”。此时,他们是否还能享受作为“增量”的待遇?
另一方面,原本好好干活儿的“存量”教师,在“增量”高薪刺激下,想着拿多少薪酬干多少活儿,便容易将心思用在他处。这些都给高校后续管理遗留了一大堆问题,而这些问题从来都没有被好好地分析、研究过。
第二个问题是刺激了一部分投机取巧的“增量”出现。
能够出短平快成绩的所谓“增量”人才到处跳槽,此处“增量”工作做完,眼看要变成“存量”了,便赶紧换一个单位做新的“增量”。
由此带来的一个隐患是,“增量”人才将从前单位的各种成果带到当前单位,其中涉及诸多知识产权问题,导致各种纠纷不断出现。这一问题尤其暴露在各种评奖中,目前教育主管部门也正在进行相关规范,但依旧防不胜防。
人才被“挖”来“挖”去,便会导致整体环境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