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老店”仍需“敬业的聪明人”
——也谈我国科技史学科的定位与建设
新一轮学科评估日益迫近,学科建设再次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科学技术史博士培养点和硕士培养点热议的重要话题,其中涉及到学科定位、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和发展空间等关键问题。
学科定位
科技史学科的定位比较清晰,这对于科技史“老店”来说本来不是问题。科技史当然是历史学的一部分,但它以科学和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起着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作用。它被列入理学或历史学都有合理性。在国际上,也有不同的列法,毕业生被授予史学学位,或理学学位、工学学位、医学学位等。
科技史是大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研究中国科技史,又研究世界科技史,学科上自成体系,且与多个史学一级学科相交叉。因此,科技史整体上列在中国历史学或世界历史学之下都不合适。我国史学界为科技史学科提供的机会或空间似乎不及科技界。
科技史是人们深入理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一个很有效的路径。这个学科主要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兼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方法论。它的“服务”对象首先是科技界及相关领域,支撑对象包括科技遗产(文化遗产)、科技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科学文化、科技政策与科技战略等学科或领域。科技史列为理学,这毫不影响科技史学者遵循历史学的学术规范和方法论,他们也追求新史料、新观点和新方法。
事实上,我国科技史学科与科技界缘分颇深,主要是在科学家的倡导下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的前40年,一些重要科学家以及少数史学家和文博学家开创了中国的科技史研究。
上世纪50年代,竺可桢、叶企孙、刘仙洲、李俨、谭其骧等科学家和史学家促成了科技史研究的职业化和学科的建制化,进行了学科的规划和布局。80年代,科学家们支持理工农医的一级学科下设学科史(二级学科)。1997年,又是在科学家们的鼎力支持下,科技史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理学一级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可以说,科技史学科早已与理工农医等大学科结盟。
人才培养
科技史学科的建制化在我国已经有60几年的历史。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文明研究院(农业遗产研究室)、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原工程发明史编纂委员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等“老店”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开始招生的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和西北大学等院校的科技史机构在构建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和特色。
科技史学科首先要构建史学的研究和教育体系,并突显出鲜明的科学技术特色。例如,叶企孙先生曾在1964年强调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者应具备的5个条件:
(1)有一门主科及一二门辅科的基本知识;
(2)有古汉语、中国和世界历史的知识;
(3)能阅读两三种现代外语书籍;
(4)最好能阅读一两种古代外语,如拉丁、希腊、古波斯、梵文等;
(5)“在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方面有一定素养。”除了第一条,其他的与一般史学差不多。
科技史学者几乎都是“半路出家”,学科背景差异比较大,都需要补一些课,逐步完善知识结构。科技史学科不招生本科生,其研究生培养须因材施教,扬长补短。例如,非史学背景的学生要重点加强史学训练,在短时间内实现有限的学习目标;科技背景的学生可以发挥原有学科的知识长处,进行学科史研究,努力把科技发展问题搞清楚;文科生则可以开展科学或技术的社会史、文化史等研究。当然,古代科技并不非常复杂,文科生也可以尝试内史或内外史结合的研究。
我国科技史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学制比较短,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夹生饭”现象。同时,一些学生不仅史学基础较差,而且还在语言等方面有明显的欠缺,写学术论文比较吃力。在此情况下,研究生毕业之后的持续“充电”就显得非常重要!
培养一个比较成熟的工程师或医生,往往需要一个不短的实践过程。科技史学科的情况也类似。经验表明,科技史研究生在毕业之后的前十年非常关键。在这一阶段,跟着学科带头人做工作,边研究边补课,扎扎实实地钻研,才可能厚积薄发,在四五十岁之后进入学术研究的黄金期,逐渐产出厚重的成果。所以说,坐十年冷板凳是非常必要的。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