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科学 >

如何让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

时间:2020-12-25 09:17|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教育部出台文件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  
如何让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  
 

高校对人才“帽子”有多看重?一位不愿具名的高校青年教师告诉记者,他回国评上了某个称号,“要是没有人才帽子绝不回来”。高校对人才‘帽子’的看重程度已然影响到科研评价体系,成为学术领域的顽瘴痼疾。

近年来,教育系统以实施人才计划为牵引,吸引和集聚了大批高层次优秀人才,带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唯帽子”的问题依然存在,亟须通过完善制度予以克服。

1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克服“唯帽子”问题,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何正确看待人才称号,怎样克服“唯帽子”问题,记者采访了教育领域相关专家,对此进行深入解析。

不给人才贴“永久牌”标签

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解决“怎么看”的问题。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周亚明认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将有限的资源向人才称号获得者倾斜,支持人才称号获得者更好发挥作用,引导广大人才积极争取相应人才称号,成为规模扩张阶段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王新清看来,“对教师来讲,‘帽子’是国家有关部门、学校对教师阶段性的教学科研能力、水平、成就的肯定,是一种具有荣誉性的‘光荣’称号。这是一种激励机制,也是国家多年来倡导的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制度性安排。‘帽子’本身倒无可非议,但是‘唯帽子’就不对了。”

“‘唯帽子’现象的出现,根源并不在‘人才称号’本身,而是对人才称号的理解和使用出现了偏差。”周亚明说。

对此,《意见》指出,人才称号是在人才计划或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人才的入选标识,是对人才阶段性学术成就、贡献和影响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也不是划分人才等级的标准,获得者不享有学术特权。

《意见》要求,不将高层次人才等同于人才称号获得者,不把人才称号作为评价人才、配置学术资源的唯一依据,不单纯以人才称号获得者数量评价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扭转以“帽子”为牵引建设人才队伍的不良倾向。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高校人才称号获得者要强调第一身份是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认为,“人才称号获得者应有的初心和使命,对教育系统而言,就是要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人才培养一线,以自身的优秀培养最优秀的人。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勇于‘揭榜挂帅’,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破解‘卡脖子’瓶颈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不得发布“明码标价”招聘广告

此前,东部地区高校曾到某西部高校附近“蹲点挖人”,高薪聘请有人才称号的学者一事引发热议。

对此,《意见》要求,高校要精准提出人才招聘和引进岗位需求,坚持人岗相适原则延揽人才,不将人才称号作为硬性指标,不针对人才称号获得者发布“明码标价”的招聘广告。要统筹用好国内外人才资源,不将国(境)外学习或工作经历作为人才招聘引进的限制性条件。

教育部特别强调,发达地区不得片面通过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特别是从中西部、东北地区挖人才;要合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前期培养投入补偿机制。要鼓励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人才称号获得者与学校签订长期服务合同,为实施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意见》还提出,不将人才称号与薪酬待遇等物质利益简单挂钩。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人才激励方面,仅仅依靠“帽子”定薪酬待遇,会导致人才争“帽子”、拼“头衔”,无法潜心研究,安心育人,同样也会影响一部分无“帽子”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陈超认为,淡化薪酬待遇和物质待遇,就是为了维护设置人才称号的初衷和激发人才称号获得者的责任和使命。“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减少对人才称号获得者的恶性竞争,减少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的不正之风和不合理成本,缓减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现象,维护全国人才市场的基本均衡。”“不能用物质利益绑架人才称号,人才称号是一种荣誉和使命,不能变现为物质利益。”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