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科学 >

这一年,他们凝聚中国力量

时间:2020-12-30 09:33|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这一年,他们凝聚中国力量  
 

如果2020年是一场电影,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2020年的开场并不顺利,新冠病毒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他们或逆行出征,在抗疫一线,筑起最坚固的防线,与新冠病魔殊死一搏;或在疫情阴霾下,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在工作岗位锐意进取,向世界亮出中国成绩单。

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除了他们,还有数不尽的科技工作者,在这一年用自己的方式,不懈耕耘、艰难求索,把理性和求实的火种播撒在每个角落,汇聚出科技强国的磅礴伟力。

钟南山:敢医敢言,生命至上

1月19日,网上疯传一张照片——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神情疲惫,仰头靠在一辆驶往武汉的高铁餐车座位上。第二天,这位84岁的老人果断公布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拉响了全国疫情防控的警报。

这并非钟南山第一次“敢言”。早在2003年非典期间,他就在“衣原体是病因”几乎已成定论的背景下,提出并证实非典病因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面对极大的外部压力,他直言当时北京的疫情没有得到有效防控,为疫情防控走上正轨起到关键作用。

“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书本上没有的,只能在实践中摸索。”钟南山说。

疫情期间,钟南山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还领导撰写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等方面功勋卓著。

从医、从教一甲子,钟南山以专业精神、勇敢无畏和仁心大爱,诠释了医者的初心和使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他的初心;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他的使命。

虽屡获殊荣,但钟南山始终认为自己“不过就是一个大夫”。医生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人”,这是融入其血脉的医者仁心。

张伯礼:无“胆”英雄坚守阵地

古稀之年出征武汉,身披“白甲”坚守中医药阵地。

这说的正是,张伯礼。

疫情期间,有人问他:您年事已高,是不是可以不必到前线来?他回答:“不!疫情不严重,国家不会点我的名。我必须来,而且还要战斗好!”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许下誓言的张伯礼迅速投入到超负荷工作中,导致其胆囊炎发作,2月19日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他却笑着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虽然没了,但做决断的勇气不能少。

为了不让外界知晓自己的病情影响士气,摘“胆”手术后第二天的视频会议上,张伯礼用外套遮住病号服,在病房角落里坐了整整4个小时。他不惧危险,深入医院、社区,会诊病患、调查疫情、筹建方舱、调制处方……

如今,张伯礼的生活重归平静,而他仍未卸甲,继续在中医药领域辛勤耕耘。他先后捐出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奖、吴阶平医学奖、世界中医药贡献奖等奖项的奖金400余万元,设立“勇搏”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张伯礼常说:“一流的医生,应该坐下来会看病、站起来能演讲、闭上眼会思考,进了实验室能科研。”

张定宇:以“渐冻”之躯与疫魔竞速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离炮火最近的战场”。该院院长张定宇没有畏惧,而是带领医院全体职工累计救治了28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

这是一场按倒计时进行的战斗——张定宇早在2018年就被确诊为渐冻症,留给他的生命很有限。但张定宇没有沉溺哀恸,面对病毒,他不曾退缩:“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与病毒赛跑,同渐冻症斗争。张定宇和他已知、未知的一切,都进入了加速度。在抗疫最前线,他每天几乎只睡2个小时,即便在休息时间,他也不停接电话、翻病例。妻子和最亲密的战友相继感染新冠肺炎,但他没时间悲伤。

患者越来越多,双腿越来越萎缩,他的性子也越来越急。对下级,他说:“搞快点,搞快点,这个事情一点都等不得,马上就搞。”对病人,他是另一种语气:“您家莫急莫急,我马上安排人出来接。”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每个渐冻病人都是看着自己一点点消逝的,最后呼吸衰竭而亡,但张定宇内心已毫无畏惧:“我的肌肉在萎缩,但我的思想并没有残疾。”

陈薇:铸就抗击病毒坚盾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