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新华社记者温竞华、张泉
在这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奋斗着9100万科技工作者。他们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山川戈壁中,写在那些夙兴夜寐、朝乾夕惕的岁月里。新华社记者近日走近一些最美科技工作者,记录他们的故事。
【故事1】战斗,为了祖国和人民
春节前夕,一通紧急来电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医内科学家仝小林退掉飞往海南休假的机票,扛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共同组长职责,登上了驶向武汉的高铁。
大年初一,仝小林就直奔疫情“风暴眼”——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诊治病人。而后,他又奔波于发热门诊、ICU、社区隔离点、方舱——每一处都是最危险的地方。
“中医必须直面患者,把握疫情发生现场的环境。没有望闻问切,就是纸上谈兵。”仝小林说。
“特殊时期,首先是救人,阻断疾病继续发展。”
“轻症和疑似病人能不能在社区治疗,从而减轻医院的压力?必须把防控重心前移至社区,从源头切断疫情。”
……
仝小林在关键时期作出关键判断,牵头拟出通治方“寒湿疫方”,在社区大规模发药70多万服,累计救治5万余人次;探索建立了“中医通治方+社区+互联网”为框架的“武昌模式”,大大降低了高危人群发病率,阻断轻症患者病情加重甚至转向重症,构筑起社区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救治流行性出血热,到2003年参与非典救治、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从博士生到院士,祖国和人民高于一切,是仝小林习医行医40多年始终坚守的信条。
在武汉奋战了64天的仝小林,今年恰好64岁。对于这样的巧合,仝小林说:“只要国家需要我、人民需要我,无论多少天,我都会义无反顾,坚持到底。”
【故事2】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什么
他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
但他却常说自己不聪明,用50多年时光,只干了玉米育种一件事。
他就是84岁的玉米育种专家、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名誉院长程相文。
1963年,学农毕业的程相文被分配到鹤壁市浚县农业局原种场。那年,浚县遭遇五十年不遇的洪水,程相文下乡救灾,乡亲们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是学农的大学生,能不能让地里多产粮食,我们窝窝头能吃饱就好啊!
“我一辈子忘不了这个画面。”从此,青年程相文把农业育种的责任扛上了肩头。
1964年,他带着新种子到海南育种。从郑州到三亚农村的基地,整整走了15天;早期南繁育种极艰苦,他从不抱怨;农民用他第一年从海南带回的玉米杂交种子,亩产从百余斤提高到700多斤,他乐开了花。
青丝变白发,到今年,程相文已经在海南岛试验田度过了55个春节,先后选育出14个国家和省级审定的玉米新品种,其中浚单系列玉米品种已累计推广3亿多亩。
他说,自己一天也离不开玉米,“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民族有饭吃、身体好了,就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故事3】“蘑菇实验室”里挖掘致富力量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他和蘑菇打了大半辈子交道。
作为我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致力于菌物科学与食用菌产业化研究30余年,建成了位居国内前列的菌类种质资源库。他创新的优良品种及标准化栽培技术,显著提高了我国食用菌产量、品质、生产效率。
而李玉不满足于在实验室工作。他说,不能帮农民致富奔小康、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还叫什么农业科技工作者?
2012年起,李玉提出“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探索出食用菌科技扶贫新模式。 “小木耳,大产业”,说的正是李玉团队的科技扶贫成果。对口帮扶3年来,团队为陕西柞水县选育的5个木耳移栽品种都实现了大面积推广。去年,柞水县依靠木耳产业脱贫摘帽。
如今,李玉团队已建立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31个,带动上万贫困户依靠食用菌稳固脱贫。
【故事4】扎根戈壁向着蓝图奔跑
记者见到陈亮的时候,他是拄着拐杖出现的。“前一阵刚从北山回来,那边夜里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山里没有光,踩到坑里,把脚崴了。”
陈亮是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院长,他扎根北山研究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近十年,才38岁已经生出很多白发。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