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科学 >

啃下多少硬骨头 才能成为“奋斗者”

时间:2021-01-19 09:15|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万米载人深潜的背后  
啃下多少硬骨头 才能成为“奋斗者”  
 

啃下多少硬骨头 才能成为“奋斗者”

“奋斗者”号载人舱完成电子束焊接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供图

“杨锐他们啊,啃的都是硬骨头。”这是研究所同事给杨锐团队的评价。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可以概括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研究员杨锐啃过的硬骨头。航空发动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奋斗者”号万米深潜器……他们都提供过关键材料。

从“天空”到“海底”是在9年前。当时,中国要向海底深渊进军,金属所开始参与关键部件载人舱的研制。

2020年11月,采用国产原创技术和材料建造的钛合金载人球舱交出满意答卷,“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的国家。

回忆这9年的探索过程,杨锐说:“跌宕起伏、有惊无险。”

立军令状

得知要建造搭载3人的万米深海潜水器,杨锐心里有点打鼓。

下潜万米,载人舱需要耐受110兆帕水压,相当2000头非洲象踩在成年人背上。此前成功的万米载人舱搭载2人已是极限,要超越极限,杨锐清楚,只能依靠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且,金属所钛合金研究部的工作多集中在航空航天领域,很少涉及海洋,这项工作又“前无古人”,没有多少国际经验可供借鉴。

为了给万米深潜作准备,中国科学院先行上马了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丁抗曾说,载人舱是万米载人深潜最大的“拦路虎”,如果能突破的话,经过大家努力,必能把我国的深潜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话令杨锐印象深刻。

2013年的一次论证会上,主持会议的领导说:“载人舱是成败的关键。杨锐你说说,能不能做出来?”

这一问,杨锐没有立刻回答。

当时,他和金属所钛合金研究部副主任雷家峰、青年骨干马英杰一起搞过几次头脑风暴,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要“在起点上拍胸脯实在缺乏底气”。

三五秒内,种种情形在杨锐脑中闪过,最终,他抬头回答:“只要立项,保证能干出来。”

后来,项目成功立项,完成时间却从“十四五”提前到“十三五”。杨锐等人依据交付时间倒排进度,发现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当务之急是尽快确定优化的合金成分,为后续工程化研究争取时间。”杨锐当机立断,做出判断:不可能一轮又一轮反复试错,必须尽快找到一个指导原则。

拿下Ti62A

强度和韧性是金属的一对矛盾属性,也就是说,坚硬的金属往往较“脆”,可塑性差,韧性高则皮实、安全。近30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深潜器的载人舱都采用Ti64合金制造,正是看中了Ti64能在中等强度下保持高韧性。

但要建造承受万米深度海水压力的3人球舱,无论怎么计算,都超出了Ti64的极限。摆在团队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放弃数据齐全、经验丰富的Ti64,研制新型钛合金。

“这是制造载人舱的最大技术挑战。”杨锐告诉《中国科学报》。

团队很快将目光锁定与Ti64韧性相当的Ti62222。

这一合金的设计初衷是取代Ti64,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之后曾风靡一时,但由于存在技术缺陷,后来不了了之。金属所钛合金研究部早在“十一五”期间就研究分析过Ti62222的不足,有不错的研究基础。

2014年春节假期,杨锐“闲来无事”,读遍了能找到的所有相关文献。突然,一篇曾经读过的论文引起他的注意。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引起合金脆性的欧米伽相结构并不完美。杨锐琢磨发现,这个相越不完美,造成的危害越小。

这让他醍醐灌顶:也许可以找到一种“神药”,通过合金设计改造欧米伽相,从而使这个恶性肿瘤变成良性。

他联想到另外两项工作,分别是同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机构和英国罗罗公司合作研究的钛-铌-钯和钛-铌-钼合金,都是在常见的铌元素之外添加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其他元素,却意外提高了韧性。而钯和钼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都在钛的右方。

杨锐立刻找到同事胡青苗研究员说明这一想法,后者放弃休假回到实验室,通过理论计算证实,钼和此前分析过的钯一样,都能降低欧米伽相的稳定,从而提高韧性。

由此,新型合金设计的主要思路逐渐清晰:回避元素周期表中处于钛下方的难熔金属元素,酌量增加其右方的元素,实现强度和韧性的最佳配比。

说起来容易,要做到“恰到好处”却极其困难。“金属材料的强度和韧性通常呈倒置关系,要同时提高,难于上青天。”杨锐说。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