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科学 >

又创造了一个“不可能”!

时间:2021-01-28 09:12|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又创造了一个“不可能”!  
 

■本报见习记者 韩扬眉

1月20日,两院院士评选的2020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入选国内榜单。

2020年11月28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这标志着我国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全海深载人深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潜水器在千米、万米级深度自由探索时,离不开母船的全力保障。母船承担着搭载人员、载人潜水器、视频着陆器以及其他相关海试装备的重要作用,是深海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装备和支撑平台。

从“探索一号”科考船到“探索二号”科考船,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作为船东单位,从2014年起,通过一系列深渊科考航次,积累了丰富的海试任务管理和组织经验,推动我国开启了万米深渊科考的新时代,逐渐建立起海斗深渊科学研究体系。

“相当于重建一艘新船”

“欢迎回家!”2020年12月21日晚8时,大海的静寂被点点灯光、阵阵欢呼掌声所打破。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海试保障母船“探索二号”完成所有航次任务后,顺利返回三亚。

这背后,离不开深海所长期以来对海洋装备建设和载人深潜运维队伍培养的重视。

“‘探索二号’船改又创造了一个‘不可能’!”“探索二号”科考船实验部主任商建楠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商建楠介绍,海洋装备与运行管理中心作为整个海试团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探索一号”和“探索二号”科考船的运行和岸基保障工作,既要保证船舶以及设备安全,按时保质完成海试任务,同时还要确保人员安全,做到安全第一。

“探索二号”属于新船改造,相当于重建一艘新船,彼时困难重重。对于商建楠来讲,当时的过程至今历历在目。

为了保证万米海试按计划进行,项目组经研究考证后决定压缩船改时间,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然而,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全部计划。

复工复产时间待定、船舶交付时间一天天临近……全部成员没有等待,而是立即开展网上办公。随着疫情慢慢好转,船改工作全面推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后续设备调试液压管线卡套接头频繁泄漏,暴露出极大的安全隐患问题。

“这让领导和厂方很是头疼。该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万米海试任务,但船改时间所剩不多。”商建楠说,为了保证船舶运行安全,项目经理唐古拉山大胆决定,将卡套连接全部更换为法兰连接,昼夜更替排班,保证人休船改工作不休。

大家加倍付出全力保障项目增改建过程持续稳步推进,最终保证了“探索二号”船在18个月内顺利交付。

2020年6月25日早上,“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起吊,平稳落座在“探索二号”科考船甲板平台车上。随后,伴随着汽笛声,“探索二号”科考船缓缓离开码头。“船速很快。”商建楠记得很清楚,他在后甲板用手机录下了螺旋桨推水打出的水花,并在朋友圈中注明“回家的速度”。

填补国内空白

“探索二号”是一艘水面支持装备实现全面国产化的科考船,彻底摆脱了长期以来对国外生产厂家水面支持装备的依赖。

“科考船作业往往需要一些特别的设备作为辅助来获取所需样品,现运行的科考船大多采用进口设备,使用繁琐而且售后不及时。”商建楠表示,为了打造国内品牌以及保证可靠的售后服务,“探索二号”把国内品牌作为首选。

在海上,特别是复杂海况条件下进行科考活动,对船舶的安全性、操纵性、稳定性无疑提出了更高要求。“探索二号”在“探索一号”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具备A架(704)、吊机(704)、绞车(704)等常规科考设备,主甲板还有变轨功能,具备同时搭载两艘潜水器共同作业的能力。

此外,绞车系统一直以来可以说是国内的空白,“探索二号”的大胆尝试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牵头成立的万米绞车项目将在“探索二号”进行应用试验。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