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科学 >

为何不再有相对论等重大理论涌现?基础研究停滞了吗?

时间:2021-01-29 09:13|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为何不再有相对论等重大理论涌现?基础研究停滞了吗?  
 

前几日接受一个记者采访,问题是:为什么现在没有像上个世纪初那种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类的重大理论涌现呢?

基础研究是发展完备了,还是陷入了一种发展瓶颈?如果不是发展完备了,那么这种放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这确实是一个好问题,也是笔者最近五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借此契机,不妨谈点个人的看法。

基础理论的发展是否已经陷入停滞状态了?

这是一个经常被人们提起但又常被误解的话题,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

基于科学哲学的基本理论,笔者认为:以物理学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仍然处在发展与进步中,只不过这些进步不是颠覆性的进步,而是延续性的进步。

物理学的整体发展阶段仍处于常规科学时期,换言之,现有的物理学范式仍处于生命的壮年期,并没有遇到太多的反常与危机,这一阶段它的使命就是利用现有的范式去解决更多的难题,而不是颠覆旧范式,那个时代还没有到来。

梳理科学史的线索,可以清晰发现从牛顿范式的建立(1687)到爱因斯坦范式的建立(1905)人类足足等了218年,这期间有无数科学家在牛顿范式下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杰出的成就,但是没有哪个人的声望可以超越牛顿,牛顿范式只是到了19世纪末才真正遇到挑战(物理学天空出现两朵乌云);

现代的物理学范式从创立到现在也不过100多年的时间,远没有到理论生命的枯萎期,利用这个范式人类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取得了无数伟大的成就,到目前为止该范式还没有遇到有分量的反常与危机。

因此,现代物理学的进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没有达到所谓的瓶颈阶段。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物理理论发展看起来放慢了脚步呢?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认知错觉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每一次科学革命过后,新范式带来的科学研究空间都以指数级别扩大,如同天文学从太阳系扩展到银河系后面临的情况。研究领域扩大的两个证据是:

1、成果的指数级增长。根据美国科学计量学家普赖斯(Derek John de SollaPrice,1922-1983)的观点,近代以来,科技文献按指数规模增长(后期增长率会变小)。

如果把文献数量的大幅增加与学术空间的扩大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提出一个假设:即每一次科学革命过后,其学术空间的增长也是按照指数增长的。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那么,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之后所释放的学术空间范围,相比于牛顿革命时代的学术空间范围是指数级别的增长,我么不妨看看20世纪初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和今天相比是非常狭窄的,那时的物理学研究基本集中在原子核物理与统计热力学等少数领域。

当下按照最新的《国标学科分类》(GB/T 13745—2008)来看,物理学作为一级学科,下设16个二级学科,108个三级学科。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物理学的研究空间与100年前相比扩大了几十倍,换言之,在当代物理学范式下仍有很多领域亟需深耕,物理学理论的世界远没有到无事可做甚至可以马放南山的阶段,由于这些研究都是在现有范式内的工作,所以很难出现颠覆性理论。

2、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根据摩尔定律,每隔12-18个月,计算机的处理性能就会翻一翻,而价格不变。

简言之,当下人类的计算能力每两年翻一番,即便如此,仍有很多科学问题亟待解决,这同样间接证明物理学的研究空间极其巨大,在如此强大算力的加持下,仍然还有无数的工作尚未开展就是明证。

其二,科学家人数增长的优势被巨大的研究空间分流了,导致重大成果出现的可能性并没有显著提高。

现代物理学家的数量比牛顿以来至20世纪中叶所有物理学家的数量总合还要多,为什么这么多人仍没有取得具有革命意义的颠覆性重大理论突破呢?

不是现代物理学家不聪明,而是因为现代物理学领域呈现出高度的专业细分现象,导致庞大数量的物理学家被众多细分的研究领域所分流,从而导致研究能力与强度被稀释。

这些细分的领域几乎都是全新的领域,仍处于现代物理学范式之下,起步较晚,导致研究还没有真正触及到新范式的边界,就如同水手在茫茫大海上航行,走了很久仍没有看到陆地,然后就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在前进,同理,从直观上我们感觉当下物理学的进展放缓了,其实它仍在快速进步中,放缓只是人类认知错觉造成的误判结果而已。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