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科学 >

求知、求真、互信!他们发出新冠病毒研究最美“中国合声”

时间:2021-02-12 21:48|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求知、求真、互信!他们发出新冠病毒研究最美“中国合声”  
 

196个新冠肺炎病人、284个样本、近150万个细胞……对这些细胞的高质量分析“吐露”出能阐释新冠病毒本性的25TB数据,和5万部高品质电影相当。

2月4日,国际顶刊《细胞》发表了一项罕有的联盟研究成果:40多个中国科学家团队通过数据的合作共享,对新冠病毒进行了疫情以来最彻底的“大起底”,多项结论刷新人类既往认知。

“从病人数、样本数、细胞量上来讲,联盟的研究都是目前世界之最。” “新冠肺炎单细胞研究中国联盟”发起人之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泽民对科技日报记者讲道,起初并没想到会得到学界的积极响应,毕竟要把原始数据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会很困难,而且很多数据从未发表,但事实上整个过程非常顺利。

疫情是“军令”

科学家“有令必行”

同仇敌忾!张泽民用这个词形容了联盟邀约发出时各研究团队给他的感觉。

“疫情很紧迫,大家都朝着解决疫情的这个目标铆着一股劲。”张泽民说,根本没有人把“小我”的事情考虑进来。

“过去这种宝贵的资源和数据都是先发文章为主,然后才愿意共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晓群说,而当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家想的是赶快把数据共享出来,分析到底是怎么回事,加快临床上对新冠病人的救治。

“当时就感觉这个研究太重要了,我们积极支持,在群里大家都特别配合,这个活动就成了。” 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所院长程涛教授回忆,一切水到渠成。

疫情就是“军令”,很多团队在之前完成的研究中都获得了很多不错的结果。这些团队有院士团队、有长江学者团队,都是我国的顶尖团队,独自“挑大梁”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一听到共同应对疫情的邀约,他们毫不犹豫。

“抗击疫情,这些数据是人类共同的资源。”程涛道出了很多学者的心声:团队很早就把分析好的数据全部传给了北大,相信在更大维度的挖掘中,肯定会得到更多对疫情有益的结果。

“有团队为了这项研究,还特别重新开展了相关实验并采集了新的数据。”张泽民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院长金荣华的直言爽语仍记忆犹新,“他对我说,‘你们分析还缺哪方面数据,缺什么告诉我们就重新安排实验并进行分析补充’,后续就应要求发来了大量补充数据。”

正所谓,打仗打配合。疫情就是“军令”,在整个联盟中,各方倾囊贡献数据、发挥专长、不计得失、找准位置。陆军军医大学卞修武院士团队甘愿“做辅助”从事验证试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红阳院士团队主动“打策应”为数据分析提供专业建议……多次线上会议,不分院士、院长,只有“战友”,因为抗击疫情是他们共同的责任。

求真是“使命”

真知当经得起“回头看”

新冠疫情来得突然,一年来,对于它的认知的每一点进展都会在重磅期刊上得到展现。

“但不少工作为了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出去,内容锤炼不够,主要表现在规模小, 稳定性差。”张泽民说,这样的工作是人类快速认知新冠病毒的一部分,但从长远看可能经不起“回头看”。

“如果不合作单独发文章,要开启全面揭示规律的工作最起码3、4年以后了。”王晓群说,不计得失的合作覆盖了各种维度的数据,能用最快速度结束当前各自“瞎子摸象”的状态,最直接获得高水平、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真规律,这在联盟内部是共识。

求真是科学探索的“使命”。为了共同的使命,个人署名、单位利益、经费投入一时间变得不再重要。

“新冠疫情波及面广,是一个紧迫又庞大的课题。”张泽民说,为了真知的探求,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出自己的小格局,将信息孤岛融合起来,一切顺理成章。

“每个人的数据规范格式都不一样的,整合在一起也是很挠头的事情。”王晓群说,但共同的努力,让海量的数据只用了5个星期就完成了数据的整理整合、格式统一。

大数据有了,计算算力如何解决?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