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科学 >

快退休时,我“北漂”中科院“创业”

时间:2021-02-14 15:23|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快退休时,我“北漂”中科院“创业”

马晓平(右三)和团队成员在试飞现场。工程热物理所供图

■本报记者 陈欢欢

无人机总师马晓平的前半生顺风顺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都曾荣获过,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忽然“叛逆”起来。

2015年,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工程热物理所)抛来的橄榄枝打乱了他平静的职业生涯。要不要去“创业”?如果不去,他将在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第365研究所副所长的位置上退休;如果去,则要重新组建一支队伍。是按部就班,还是挑战未知?54岁的马晓平选择了后者。

当年9月,他跟夫人方晓装上行囊,开车来到北京,从此自称“老北漂”。最近一段时间,方晓回去照顾生病的父母,马晓平每个周末都回西安看望家人。“现在真体会到年轻人的不容易。”马晓平告诉《中国科学报》。

“第一桶金”

在母校西工大,马晓平度过了半生。1983年,他本科毕业后留校,恰逢1984年原航空工业部批准成立西工大无人机研究所,代号“第365研究所”,自此同无人机打上交道。

高光时刻是2017年,凝结他们多年心血的反辐射无人机出现在建军90周年阅兵式上。反辐射无人机针对的是地面雷达系统,当接收到敌人雷达探测时,可以自主跟踪、精准打击,可谓智勇双全。

“西工大培养了我、成就了我,但我感到自己还能再发挥一些能力。”来到中科院后,马晓平选择了跟母校没有竞争的新领域——货运无人机。

第一桶金来自朗星无人机公司,研究内容是将有人机改造为无人机,但起飞重量达到3.4吨。马晓平此前接触过的最大无人机仅有2吨。将这架飞机开到西安蒲城机场的特级飞行员直摇头:这么大一架飞机能改成不要飞行员的?

马晓平心里也有点忐忑。实际上,大型固定翼有人机能否改为无人机,在航空界也存在争议,难度系数在某些方面甚至更高——因为不是自己设计的飞机,其气动特性、质量特性和仪表接口关系全都不掌握。

由于机上没有飞行员现场操作,只能通过机载传感器感受飞机状态,进行机上自主决策或将数据传回地面控制站操控,因此参数的精度和及时至关重要。马晓平带领团队从测试原机状态开始,逐步分析飞机的气动特性和质量特性数据,需要拆除所有机载显示仪表,逆向确定机上设备各个接口间关系。他们请飞行员根据飞行试验大纲进行各种操作,通过手机拍摄飞行员的操作动作和仪表数据,一点点反推飞机各项状态参数。

终于,经过一步步探索,AT200实现了准确落地。那位特级飞行员点头评价说:“这次落地能打95分以上。”马晓平愉快地回应:“一旦参数调好了,以后次次都是95分,这就是无人机的优势。”

为了拿到这个95分,马晓平说:“我们真的蛮拼命的。”

2016年4月,团队完成人员招聘。2016年5月,平均年龄不满27岁的9人团队就投入了工作。到2017年10月首飞成功,他们在17个月内解决了所有关键技术问题。

项目负责人赵大林记得,飞机成功着陆的那一刻,有人热泪盈眶,有人仰天长啸。“当时每天起床都干劲十足,40摄氏度高温也不觉得热。所有人似乎都不是把它当做工作去完成,而是当成事业在奋斗。”

同亚马逊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小型无人机不同,AT200是全球首款吨级物流无人机,最大航程2000公里,是真正的大型货运无人机。它的成功,也促使我国迈出了无人机相关适航标准制定的第一步。

背水一战

AT200一炮打响,给团队赢得了口碑,也让人们知道了中科院还有一支做无人机研究的团队。随后几年,团队顺利获批成立无人机系统总体部,争取到多项重点任务。

一支处于“创业”初期的团队,何以能如此高效?

马晓平说:“在中科院创业,比我想象中容易。”他总结了中科院的3个“没想到”:没想到领导这么没架子、工作这么拼,没想到管理部门服务意识这么强,没想到科学家们的忧患意识这么强。

到工程热物理所工作后,马晓平发现,自己的琐事少了,连申请项目的PPT都是科技处同事帮他准备的,“这就是中科院,这就能干成事”。干的还都是大事、难事。团队成员王波2018年入职后很快发现,“这边的活都是别人没做过的,完全自主创新,又复杂又难”。

这个时候,马晓平就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