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是真的牛!钱三强、李四光、彭士禄……你知道属牛的科学家都有谁吗?
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吃苦耐劳……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中,
牛被人们寄寓着很多美好期待。
“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
已沉淀为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
日月轮回鼠年跑
牛年恭贺福禄到
今天我们来细数,
这些属牛的“牛”科学家,
属于哪一类牛?
彭士禄:一生垦荒两件事
我国著名核动力专家彭士禄院士家中的书柜里,摆放着“三宝”: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处女航的纪念磁盘;友人赠送的核电站模型;一头“垦荒”的陶瓷塑像。彭士禄最喜欢第三件,在家人眼里,他“就像一头垦荒牛”。
1958年,彭士禄结束在莫斯科核动力专业的学习生涯回国,从此便与中国核动力事业分不开了。
谈到工作,彭士禄曾很谦虚地说:我一生做了两件事,造核潜艇,建核电站。
这两件事,彭士禄的表现都“牛气”十足。
在核潜艇研制项目中,彭士禄得了一外号“彭大胆”。因为他常敢于拍板。他对科研人员说,“做实验,用数据说话,最后,我来签字。对了,成就归大家;错了,我来负责。
彭士禄还是将招投标制度引入核电工程的第一人。1986年,彭士禄调任核工业部副部长,负责秦山二期筹建工作。项目建设中,他坚持实行董事会制度。当时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公司法》还未出台,他说服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市一起投资,后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华东电力公司与这三省一市共同出资,成立了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当时虽遇到很大阻力,但因彭士禄的坚持,最后秦山二期的设备订货、设计工程全部招投标。
钱三强:“从牛到爱”
接下来要说的这位科学家是“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院士。
刚入清华的时候,父亲钱玄同,即我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给钱三强题了四个字:“从牛到爱”,并解释说:一是勉励你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二是在科学上不断进取,向牛顿、爱因斯坦学习。
钱三强生前一直珍藏着这条横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些到我们实验室来并由我们指导工作的同一代科学家当中,他最为优异。”这是1948年钱三强回国前夕,导师约里奥·居里夫妇对他的评价。
回国后,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工作。
“知人善任”是很多科学家对钱三强的共同评价。
曾有人称,在钱三强的领导下,培养出一大批人才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孝”。
钱三强生前秘书葛能全曾做过统计,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有7位是直接由钱三强推荐到核武器研究第一线的。钱三强团队还陆续走出了数十位两院院士,当年他身边的不少年轻人日后都成为顶尖科学家。
庄逢甘:中国航天空气动力学开拓者
中国成功地进行原子弹与氢弹爆炸后,外界惊呼:“东方巨龙终于打进了世界核俱乐部!”实际上,我国当时尚未真正具有核威慑力量,因为我国的核武器运载工具——洲际导弹还没有研制成功。由于“有弹无枪”,弹只能“呆”在家里。
1969年、1971年我国接连进行了两次洲际导弹飞行试验,但均因弹头再入时被烧穿,致使试验失败。试验人员从捡到的端头帽上发现导弹头部都有一条7、8毫米的沟槽,这触发了中国洲际导弹研制史上一场规模空前,被钱学森称为“淮海战役”的弹头再入气动、防热研究战役。后来成长为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者之一、中国航天空气动力学开拓者的庄逢甘院士被国防科委和七机部委以“淮海战役”前线指挥长的重任,承担“烧蚀防热研究”攻关。这使他成为我国烧蚀防热气动理论、烧蚀实验和测试技术的开拓者。
“淮海战役”集中了全国气动领域的精兵强将,庄逢甘是名副其实的“统帅”。然而在科研一线,却经常可以看到他像一位普通技术人员一样,亲自参加试验甚至记录各种数据。他说,惟有这样做,决策起来心里才踏实。
经过十多年奋力攻关,庄逢甘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现有科技成果,解决了再入弹头的气动、防热和再入物理多项重大技术关键问题,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国气动研究和发展模式。
李四光:哪怕只见到一线,也不能让真理的光辉变淡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