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科研孤儿”:学问再好,没有人脉寸步难行?
编 者 按
申请基金失败,与重大项目无缘,评人才“帽子”落空……不少人将自己在学术圈里接连遭遇的挫折归结为人脉不足。
学问做得再好没有人脉也寸步难行?“混”学术圈凭的不仅是学术能力,更是交际能力?这些似是而非的论调给很多青年学者带来了困扰。
对于人脉不足的“科研孤儿”而言,怎样才能主动突破困境,而不是继续游走于边缘?从圈外到圈内,这不仅是海归经历的“阵痛”,也是本土人才必须迈过的门槛。
东部某“双一流”高校特殊引进人才王阳,曾在一年内经历无缘科技部重大项目、基金委“优青”落空、国家科技奖止步“6进3”的三重打击。郁郁之余,他得到项目评委中一位专家的善意提醒:“学术是很好,可惜人际交往弱了些。”
一句话令王阳醍醐灌顶,回想起与他同期毕业的同学,他感觉自己明显落后了,不仅科研朋友圈小,项目申请也磕磕绊绊。
开始时,他并未将两者相关联,但专家的话令他“豁然开朗”。他甚至“触类旁通”地意识到,因为在硬件指标,如顶尖期刊论文、引用率排名及领域内国际最高奖上拥有比国内同行略有优势的学术地位,自己也算得上一棵不大不小的“树”,而他业已毕业的8个博士都或多或少地得益于自己这棵“树”,均在各自机构获得了不错的发展。
因为人脉不足,拿不到资源被困住的不止王阳一个,有人将这些无人脉、在学术圈被边缘化的人称之为“科研孤儿”。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原院长陈勉曾经见过不少所谓的“科研孤儿”,“特别是归国的留学生,他们在回国初期会经历一段低迷的时期。”陈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坦言。
内外成因
“有人认为‘科研孤儿’是由社交能力不足引起,实际上‘社交’因素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从根本上看,原因有两个。”陈勉说。
其一,除简历介绍的学术能力外,国内高校对海归人才难以全面了解。
相较而言,国内毕业直接留校的研究生则因为导师和学校对其学术与非学术能力皆有了解,更容易被推荐。
“毕竟导师评价一个学生,除了学术评价还有非学术评价,也就是说,除了科研能力外,还要考查他的交流能力、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等。”陈勉举例说,“而有时候非学术评价可能比学术评价占比更高。”
其二是国内外的体制不同,培养人才的方向也不完全相同。
例如,如果在国外做石油相关研究,研究人员只需要把理论和模型讲清即可,科技转化等其他环节由其他人负责。“而在国内,往往是先有企业需求,然后项目组获得企业资金支持,继而研究人员除了要进行理论研究,还要完成理论到技术转化的每个环节,才能达到企业应用的需求。”陈勉表示。
不仅如此,国内外对工科学术研究的宽度和深度要求也有区别。
陈勉就曾在国外引进人才面试会上,听到有教授点出面试者所做的研究很早之前国内就开始做了。“其实,我们可能只是蜻蜓点水,但是在国外,他们会针对于一点不断深入。国外更倾向于创新性基础理论,而国内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至于一直被关注的人才“帽子”,曾有过国外留学与工作经历的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喻海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回国的人员超过数万人,而能够拿到“帽子”的人每年只有几百人。“我个人觉得回国工作有归属感,即使没有‘帽子’也会回来的。我回国最大的感受是机遇多,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有‘用武之地’。”
喻海良告诉记者,他曾接触过一批2010年左右回国的人,都是自愿归国没有人才“帽子”的,但如今都是各个高校的骨干,研究工作进行得风生水起。
他认为,“科研孤儿”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有很多青年学者在被引进之前,认为自己能够独当一面,可以单打独斗。
“其中一部分人成功了,建立了优秀团队且发展很快。但也有一部分人不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科研环境,无法组建足够大的团队,又没有在一开始加入其他团队,便成了‘科研孤儿’。”喻海良举例说。
还有一些人可能最初加入了其他团队,但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便成为了被孤立的人员。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