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王贻芳:“我国科学界内部认真的科学讨论很少”
翻开科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创新的科研成果往往是在不断质疑、争鸣、讨论中产生的。不同观点之间的互动,能使人们看清问题,找到解决之道,进而获得真知灼见。
然而,我们又遗憾地发现,争论时常变成相互揭短的人身攻击,讥讽、谩骂乃至拳脚相向。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术争鸣?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了有着近20年国外科研经历和长期国内科研管理经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
“只要出了错,都是不可原谅的”
《中国科学报》:物理学发展的每一步几乎都充满了学术争鸣,争论似乎已成为物理学发展的一种形式。您认为这是物理学的个性,还是自然科学的共性?
▲王贻芳:
在粒子物理学界,凡是还没有定论的事情,大家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暗物质到底是什么,应该到哪里去找,现在的实验方案是不是正确合理,是不是有前途,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再如,粒子物理未来往哪个方向走,哪个是更重要的方向,我们中国的粒子物理往哪走,也都会有不同的认识。
理论上来说,争鸣应该是自然科学的共性,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物理学从严谨性、可靠性来说,走在其他学科的前面。这个话说得可能不太谦虚,但大概离事实不太远,因为物理学更依赖数学,更定量化,所有的结果都要在经过千锤百炼和多次重复后,大家才会认可,并不是说你发表文章了大家就会认可。
每个经过严格训练的、成熟的物理学家都会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任何结论、任何结果他都会检查又检查,小心再小心,确保不会出错。无论是什么原因——不小心也好、有意造假也罢,只要出了错,都是不可原谅的。
在历史上,有一些错误是在争论中被发现的。物理历史上有很多所谓的重大发现,最后都被认为是错的。在中微子发展的历史上,不知道出过多少次错,早年有人说发现了中微子的质量,有人说发现了中微子振荡,后来都发现是错的。
《中国科学报》:这类错误如果出现了,是否要撤回原先发表的论文?
▲王贻芳:
要看怎么错的,有的要撤回,有的要发修正。应该说有时候它并不是真的“错”。在粒子物理领域,所有数据其实是服从某种统计规律的,有时他看到的所谓“新现象”实际上是由统计涨落造成的,时间长了以后,统计涨落没有了,这个现象也就消失了。所以,研究本身可以说没有错,只是对数据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一般这就不用撤回。
理论上,一个统计涨落不值得发表文章。你既然发了文章,就说明你相信它有很大的可能不属于统计涨落。如果最后被证明是统计涨落,你不能说他错,但是会影响他的声誉,大家会认为这个人做事有点儿冒进,不够小心,不是一个非常可靠的物理学家。
科学家在领域里的影响、地位实际上是靠不断积累的,这样所谓的统计涨落的文章发表多了,肯定是会影响自己在领域里的声誉的,大家会把他当成一个笑话。
“纯粹的科学争论应该局限在科学圈内部”
《中国科学报》:现在很多科学领域的争议都变成了社会话题,如转基因等。这几年也有人评价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的争议是“领域外的对撞”(Collisions outside the field),您如何看待学术争鸣走出科技圈成为社会话题的现象?
▲王贻芳:
科学的争论应该局限于科学界内部,真正的核心焦点、科学问题,以及科学发展的方法、路线等,都需要专业知识。普通公众没有这个训练,他无法参与到真正的科学争论中,最后争论就变成了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阴谋论或其他你完全没法想象的事情。纯粹的科学争论,应该局限在科学圈内部。
有些争议跟大众的切身利益、生活有关,就像转基因这种,老百姓想知道这东西到底能吃还是不能吃,所以就有一些争论会走出科学界。
但实际上,按照我的理解,这些争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科学争论。转基因这件事情在科学界内部是有共识的,只是科学家跟老百姓说不清楚,CEPC也是一样。这些争论走出了科学界,老百姓和科学家讨论的完全不是我们科学界内部讨论的事情,或者说大家关注的焦点和不同意见,与科学界内部的不同意见完全是两码事。
所以一定程度的普及是应该的,但是它不可避免地会异化成不可控的社会焦点,有时对科学发展是有损害的。我也不知道这个事情该怎么办。
《中国科学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您经常出现在媒体上,是为了说服公众吗?
▲王贻芳: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