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科学 >

一“石”一乾坤

时间:2020-09-24 09:59|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一“石”一乾坤  
——走进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一“石”一乾坤

①朱敏(左一)在云南进行野外工作

一“石”一乾坤

②新疆野外工作

一“石”一乾坤

③古DNA实验室团队

一“石”一乾坤

④中美西藏野外考察

一“石”一乾坤

⑤哈密翼龙生态复原图

一“石”一乾坤

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一“石”一乾坤

⑦主龙类系统发育——新数据和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本报记者 胡珉琦

地球生命在何处产生、如何产生?什么决定了物种多样性?什么基因的改变造就了独特的人类?人类合作行为如何发展……

2005年,《科学》对当前驱动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难题展开了一次调查。在最重要的25个问题中,多个关乎生命演化。

“可唯独缺了‘从鱼到人’这条演化主线的问题。”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主任朱敏说。

“人之由来”是永恒的天问。古生物学已经揭示,脊椎动物的进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5.3亿年前的一条最古老的鱼。

在“从鱼到人”的这段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演化历程中,许多关键节点的脊椎动物化石正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学者首次发现的,它们通通被标记在世界古生物研究的版图上。

现在的古生物学研究已经不是过去单一学科的模式,而成为了一场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共舞”。12年前,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的成立,不仅见证了这一碰撞的开端,还亲自参与并为这门古老学科带来了崭新的生命力。

守正:“从鱼到人”的演化主线

在本世纪初的近15年里,古脊椎所研究员朱敏带着中国早期脊椎动物研究课题组,为有颌类动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硬骨鱼纲动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四足动物的起源这三个重要研究方向找到了极为关键的化石证据。

这些化石的意义就在于,解决了古生物学与演化生物学领域一些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比如颌的起源、人面骨骼的出现、硬骨鱼纲的起源、肉鳍鱼亚纲的起源等等,并且改变了学术界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固有认识。

与其有着同等分量的,是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古脊椎所副所长徐星研究员领衔的热河生物群研究。他们在鸟类及其飞行和羽毛的起源,恐龙、翼龙、早期鸟类、哺乳类和两栖类的进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原创性成果。

古脊椎所正是凭借我国得天独厚的脊椎动物与人类化石资源和独特地质条件,在国际上形成了“从鱼到人”这条脊椎动物演化主线研究的优势地位。

徐星告诉《中国科学报》,研究所许多成果和学术观点,已经被西方权威教科书所采用。而在大名鼎鼎的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内,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古脊椎所首任所长杨钟健的照片,与达尔文、欧文等世界级科学泰斗悬挂在一起,他也是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与已有90年历史的古脊椎所相比,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的成立虽然只有短短12年,但无论研究方向还是科研文化,都与古脊椎所一脉相承。

朱敏更表示,古脊椎所一直举全所之力“经营”这一实验室。

近年来,来自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的重大发现常被《科学》《时代周刊》和《发现》等列入年度重要新闻。

一门古老的小学科,何来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力?

化石是地球亿万年来生物演化和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而关于生命的演化还有着数不清的难题。每一次重要化石的发现,都是在不断拓展全人类的知识疆界。中国古生物学家笔下是一个个洪荒时代的史诗故事,既关乎这个世界的过去,也预示着它的未来。所以,这些成果的显示度常常超乎人们的想象。

“但是,发现了重要化石并不等同于做出了重要研究。”古脊椎所所长邓涛强调。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