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遥感地球的脉动丨率先行动计划
■本报记者 丁佳
借由卫星的眼睛看清地球,在一幅幅遥感图上遨游世界,及时发现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蛛丝马迹,这是中国遥感人的梦想。
近日,中科院公布了“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的“全球遥感空间信息系统”项目榜上有名。
自2014年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空天院认真贯彻落实,聚焦重大重点项目,不断协同创新,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如今的这份荣誉,不但是对他们7年潜心攻关的最好总结,也让他们觉得,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使命担当响应时代召唤
在空天院副院长、“全球遥感空间信息系统”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兵看来,项目的启动实施是中国遥感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对全球资源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响应的及时了解,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需求;而在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灾害防控中作出‘中国贡献’,也已成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张兵说。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空间信息服务,共同开展区域资源环境研究,也提上日程。而过去的10年,也恰逢中国卫星遥感科技大发展的时期。中科院院士郭华东曾判断,经过40余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遥感大国,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行列。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空天院科研人员感到,他们大展拳脚的机会来了。2013年,“全球遥感空间信息系统”作为空天院(原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一三五”规划中的一项重大突破项目全面启动。
以往开展资源环境研究主要依赖科研人员的地面调查,效率低下、耗时漫长,导致研究不能在大的区域范围内开展。“而卫星遥感是没有国界限制的。”张兵介绍,“想要得到大面积的数据,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环境研究、灾害预警工作,卫星遥感技术是为数不多甚至是唯一的有效手段。”
因此,“全球遥感空间信息系统”项目从启动之初,就着眼于面向全球、洲际等的高质量陆表、海洋、大气动态遥感空间信息产品的生产,并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全面布局促进多点开花
7年来,“全球遥感空间信息系统”项目突破了大范围高动态遥感信息提取相关理论、系列模型和关键技术,实现了全球范围的土地覆盖精细分类制图、大豆主产区面积产量监测、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陆表水体环境状态评估、植被荧光与海洋波浪成像遥感监测、遗产地和重大灾害监测等,创建了适应空间大数据展示分析应用的新一代数字地球科学平台,集成了遥感信息模型150种,汇集了21大类310个多源异构数据库,研发了25种全球和区域遥感信息产品。
“这些成果为国家提供了准确、及时和持续性的全球环境资源空间信息和科学数据,有力支撑了国家多领域的宏观决策。”张兵说。
近年来,肆虐的病虫害已成为全球问题。从去年底开始,非洲地区暴发了沙漠蝗灾,并很快蔓延至中东和南亚地区;而2019年初零星迁入中国的草地贪夜蛾,也在短短几个月内入侵了26个省份,虫害玉米发生面积近1600万亩。
“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病虫害变化的总趋势是加重的。”空天院研究员、中科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文江说,“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监测,了解它们从哪里来,预测下一步会在国内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项目的支持下,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全球主要农作物12种重大病虫害常态化遥感动态监测和预报;国际上独家发布了中英双语的《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与预测报告》,为农业农村部做好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
有了这样的动态监测技术,对病虫害的防治就能更加“有的放矢”。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在飞机或无人机程序中输入喷药图,就能够精准定位到虫害发生的区域进行喷洒,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与此同时,这项技术还成功走向了海外。针对近期的沙漠蝗灾,科研人员先后发布了11期《亚非沙漠蝗虫灾情监测与评估报告》,成功为巴基斯坦、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减少了当地农牧业的损失。
“率先行动”注入全新动能
2014年,中科院正式启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在张兵看来,这为“全球遥感空间信息系统”项目注入了新的动能。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