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Science 2020年十大科学突破解读
2020年12月17日,Science公布了其评选出的2020年十大科学突破。为了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十大科学突破的重大意义,《中国科学基金》编辑部特邀各领域著名科学家对其中9个自然科学相关突破进行深入解读,以更广泛、有效地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发展前沿与最新进展,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1 新冠疫苗点亮希望之光网
2019年末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当全世界陷入恐慌之时,2020年1月12日,中国科学家向世界公布了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为全世界科学家寻找应对和治愈新冠肺炎疫情奠定了基础,研制新冠疫苗的工作也拉开了序幕。此后,多名科学家纷纷投身于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制工作。截至2020年12月10日,全球有162种候选疫苗正处于研发阶段,其中52种候选疫苗已经进行临床试验,有些疫苗已经公布了三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此外,今年与新冠病毒相关的研究论文激增。截至12月中旬,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超过20万篇,而在非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更多。
全球各国仍在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而努力,超数百万条鲜活生命的离开也凸显了人类的脆弱性。同时也警醒我们,只有齐心协力,科学才能够发挥出最大作用。
英国惠康基金会主席、前牛津大学热带病学教授杰里米法拉说:“我希望人类在凝视深渊后会变得更加聪明,意识到人类是多么的脆弱,这也将激励整整一代人投身科学事业。”
专家点评:
夏宁邵 教授,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制出全球首个戊肝疫苗、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Nature Microbiology、Cell Host & Microbe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Nature Biotechnology全球转化研究者TOP20。
张天英 博士,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助理教授,专注于乙型肝炎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人类病原体的治疗靶标、抗体和疫苗相关基础与转化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Gut、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获中、美、欧等专利授权10余项。
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全球大流行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截至2021年4月2日,全球已确诊COVID-19病例超过1.3亿,造成约280万人死亡。史无前例的公共卫生负担迫使人类迅速做出反应,一方面,非药物干预作为构建病毒防御的传统策略在我国发挥了巨大作用,强有力的防控措施迅速将疫情的威胁降至最低,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回归平静;另一方面,疫苗作为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寄托着人们彻底消灭疫情的愿景,疫苗研发在第一时间被作为战略性工作紧急开展。“以创纪录的速度开发和测试急需的新冠疫苗”被选为Science杂志2020年十大科学突破之首。
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多单位同步研发是新冠疫苗科研攻关的一大特点。根据WHO的汇总数据,目前共有超过200项候选疫苗研发正在进行,其中超过80项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得益于对基础研究的长期投入和创新技术的不断积累,之前鲜有应用的核酸疫苗、病毒载体疫苗都在新冠疫苗竞赛中走到了前列。数据显示,进入临床阶段的候选疫苗中,近一半是核酸疫苗或病毒载体疫苗等新型疫苗,在疫情面前,人类的科研积累与潜力被充分释放。
在“饱和式”研发的大背景下,新冠疫苗的研发速度同样史无前例。众所周知,疫苗的研发不仅是产品走出实验室的过程,在人群中的临床试验往往是疫苗开发中最复杂与限速的步骤。疫苗上市前通常要经历I~III期临床试验,对产品的安全性、免疫原性以及有效性进行验证,以获取充分的数据证明疫苗在足够安全的同时能在机体内高效诱导免疫应答,最终达到避免机体发病或感染的目的。回顾人类历史,疫苗的研发周期通常以十年为单位,即使是既往研发速度最快的麻疹疫苗,也花费了十年时间。而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和审评审批机构携手共进、协同创新的应急研发组织模式,使得新冠疫苗研发的速度、成功率以及产品可及性都得到了保障。自新冠病毒被发现到疫苗获准上市或紧急使用,仅历经不到一年。如此迅速的研发过程,新冠疫苗无愧为疫苗史、乃至于科学史上的丰碑。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