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科学 >

见“微”知著 交叉引领|重点实验室巡礼

时间:2020-10-09 09:37|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见“微”知著 交叉引领|重点实验室巡礼  
——走进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见“微”知著 交叉引领|重点实验室巡礼

见“微”知著 交叉引领|重点实验室巡礼

①实现单分子拉曼光谱成像

见“微”知著 交叉引领|重点实验室巡礼

②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重大科技成果:多自由度和高维度量子隐形传态示意

见“微”知著 交叉引领|重点实验室巡礼

③首次在室温大气环境下探测到单个蛋白质分子磁共振谱

见“微”知著 交叉引领|重点实验室巡礼

④“墨子号”量子卫星过境(拍摄于乌鲁木齐南山地面站)

见“微”知著 交叉引领|重点实验室巡礼

⑤在超冷原子光晶格中实现大规模高保真度量子纠缠对的同步制备

■本报记者 陈欢欢

学科交叉被认为容易产生新的科学和重大突破。那么,一家科研平台同时集齐物理、化学、生物、材料、信息五大一级学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罗毅可能最有体会。

罗毅喜欢在朋友圈分享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的“喜报”:重量级进展、高水平文章、各种奖项。近两年可谓捷报频传,几乎每个月都有好消息。2019年更是标志性的一年,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共发表10篇《科学》《自然》《细胞》论文,且各领域都有好工作出现,呈全面爆发之势。

在罗毅看来,文章数量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信心的爆发,反映出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多年来坚持学科交叉的厚积薄发。他们用行动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学术特区显优势

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25项省部级科技奖特等奖、一等奖;1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科学》《自然》及其子刊上发表论文310篇;2019年度高被引科学家21人次;3项成果入选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18项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

这是自2003年以来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交出的一份成绩单。在罗毅看来,这体现了这支集团军的竞争优势。其间,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承担了57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中科院各类战略性先导专项和多项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突破了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全链条快速发展。

在基础研究方面,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获得多个“世界首次”:在世界上发射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建成千公里级京沪量子保密通信干线,并在此基础上首次实现了洲际量子通信;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在室温大气条件下获得世界上首张单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谱;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

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首次实现了人工珍珠层材料仿生宏量制备;结合视觉神经生物医学与上转换纳米材料,实现动物裸眼红外图像视觉能力;技术转化成立的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今年6月在科创板上市。

之所以有这样的活力,得益于制度设计上的巧思。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采取教授“双聘”制,即在该中心和依托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的各学院之间实行研究人员的“双聘”,在考核和评价时双方互认、成果共享。

此举一举解决了聘用、考核、研究生招生中的诸多症结,将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打造成为一个独具优势的学术特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

在充足的人力支持下,2017年从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更名时,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部也从7个调整到11个,新增设的几个研究部都是人才汇聚的方向。

据统计,中国科大80%以上的国家奖和年度十大进展均来源于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中国科大副校长罗喜胜强调,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不仅仅是成果产出的一座高峰,也是培养交叉科学氛围的“圣地”。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