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多所顶尖名校招生未满!“强基计划”为何首年遇冷?
今年7月底,北京某高中学生王琼坐在一间110人左右的考场,参加强基计划的笔试,身边只有不到30个考生。偌大的教室,从未有过的空旷感,让她感到些许不适。
这是一场全国范围的“大面积弃考”考试,而王琼的考场不过是其中一个缩影。
果不其然,不久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纷纷发布通知,因计划招生数未满,补招强基计划学生。甚至一些高校的强基计划招生,仅达50%至60%的完成率。
有人调侃说,除了清华、北大,强基计划几乎“打败”了我国所有“双一流”高校。就连北大也是原计划招生900人,实际只招收了842人。
年初热议的强基计划,如今却烧了个“冷灶”,这究竟是强基计划制度设计的失利,还是基础学科自身的吸引力不足?
“遇冷”是意料之外吗
早在强基计划公布之初,东部某“双一流”高校招生办公室主任王宁最大的担心就是,“高分占位”带来的校测环节大面积弃考。结果被王宁“不幸言中”。
“越靠近我们的省份——天津、河北、山东、辽宁,招生情况越糟糕。”王宁告诉《中国科学报》,离得越近报名人数越多,分数线越容易被抬高。
入围机会被高分考生占了,能上清华、北大的,不会选择来这里;可选择其他热门或应用型专业的,不愿意去学基础学科。
而一些偏远省份的招生分数相对较低,对于高校来说也挺尴尬,因为根据规则,强基计划每个省份投放的固定名额无法回收,高校只能“硬着头皮”招低分生源。认为好学生会“乖乖跳到碗里来”,却被考生利用规则“倒打一耙”。
强基计划,不免让人感到有些意外。
虽然也有“703分抛弃清北选南开化学系”等新闻曝出,说明强基计划在选拔基础学科人才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看来,强基计划遇冷,更是计划与市场冲突在新时代的“合理”表现。
他解释说,一方面,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
通过“计划”培养人才的思路,是在高等教育不发达、尚未步入精英教育的背景下产生的,当时对“人才”的定义更多的是专业化人才。
如今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市场更看重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非单一的学科能力,再想以“圈养”的方式来培养新时代人才,就显得格格不入。
另一方面,现在带有精英性质的“计划”在高校林立。
从最开始基地班的火爆到如今强基计划遇冷,“并不是说大家不看重它,也不能说它不重要,而是表明家长和学生的选择更加丰富多样了——高校不只有基地班,还有拔尖计划、卓越计划、各种实验计划或学院。加之,强基计划的某些要求,如不允许转专业,导致它对学生吸引力下降”。
而在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看来,从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角度来看,强基计划把招生和培养结合起来,并不存在什么明显的问题。“今年强基遇冷和整个社会大环境、学生对未来的选择有关系。在很多家长和学生的意识里,基础学科就意味着将来要做科研,而科研又和清贫联系在一起,所以不是不愿意选择强基计划,而是不愿意选择基础学科。”
基础学科也有冷热之分
并不是所有基础学科都遭到考生“拒绝”,基础学科也有冷热之分。
热门学科譬如数学、物理。华为CEO任正非在多次采访中提到华为有700多个数学家、800多个物理学家,此举激励了不少青年学子投身数学、物理领域。“班里头脑最好、对基础学科有一定了解的同学,多选择的是这两个专业。”王琼如是说。
冷门学科譬如生物、化学。生物被誉为报考“天坑”之首,不读到博士,几乎很难找到像样的工作。
而化学,在招生咨询会上最常被问到的两个问题是:“搞化学是不是经常要接触有毒物质?”“搞化学安不安全,会不会发生爆炸?”就业出路不佳、行业误解成为基础学科遇冷的两大原因。
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数据显示,近3年,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的本科就业率保持较好的上升势头,而生物科学、应用化学、化学、历史学等基础学科的本科就业率则呈现走低或振荡的态势。
而在国内外读研的比例中,相比诸多基础学科,化学和生物科学的比例居前,近3年来均在30%以上(读研算作本科就业率)。
事实上,基础学科遇冷,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