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设计 >

张献忠的宝藏被发现:沉没的白银和屠杀的两个传说浮出水面

时间:2023-06-24 14:34|来源:网络整理|编辑:|点击:

(此文参考资料: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孙达人《张献忠“屠蜀”的真相——试论大西政权失败的原因》、张建斌《寻找张献忠宝藏三百年》等)

张献忠江口沉银一直是历史之谜,其沉银地点历来众说绘纭。2017年3月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通气会证实,今年1月开始的彭山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在两个多月后取得了重大进展:出水文物超过10000件,实证确认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至此,“大西王”张献忠的稀世宝藏之谜终于被揭开。

  追回的国宝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

1646年11月,张献忠命陨西充凤凰山后,大西政权宣告结束,由他聚敛的金银财宝成为无主之物,不知去向。【施工现场发现疑似张献忠沉银】

这次打捞前,关于他的稀世宝藏有很多种说法,成都曾流传一首歌谣:

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

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据说,与歌谣配对的,还有一张“藏宝图”,图上标有张献忠金银宝藏的具体位置,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民国曾有人根据这张藏宝图在流经成都的锦江中打捞挖掘,捞上的只有一些小铜钱,不见金银踪影。

第二种说法是,张献忠将宝藏藏于青城山上。原因为孙可望曾奉张献忠之命率领数百名石匠在青峰山(青城山支脉)采石,却鲜见有人运石出山或在山中修路以及建筑物。这种行为不免让人心生联想,张献忠可能以采石为掩护,在青城山上秘密修建藏宝工事。

还有一种说法,在四川彭山县的江口古镇江道中。这个位于武阳江、锦江与岷江交汇处的古镇,水路运输十分便利,曾为商旅云集之地,船桅林立。据《彭山县志》载:“顺治三年四月,明参将杨展占领嘉定(今乐山市中区)后,沿江而上攻占彭山。秋,张献忠部与杨展决战于江口镇,张部战船被焚,沉没过半,伤亡惨重,败回成都。”许多满载金银的木船由此沉没于岷江。

谜底终于揭开。

截至2017年3月15日,对“江口沉银遗址”的考古发掘面积已有10000余平方米,共出水文物10000余件。这些文物包括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大顺通宝铜币、金册、银册、银锭以及戒指、耳环、发簪等各类金银首饰和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兵器。通过此次发掘,基本确认了张献忠江口之战的地点,出水的万余件文物新榕资讯网是确认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西王赏功”银币

  金册

  金耳环

远离他人卧榻避而入川

终其一生,张献忠给四川留下了两个传说,一个是关于宝藏的传说,一个是关于杀人的传说。

作为明末农民军的起义领袖,张献忠少年时代受过一些教育,粗通文字,青年时当过延安府的捕役,常受同事欺侮。走上农民起义这条路除乱世所趋外,很大程度上与他生活常受压抑,不堪久居人下有关。明崇祯三年(1630)四月,张献忠在延安府米脂县率十八寨之众投奔王嘉胤,同官军作战中,他“临战辄先登,于是众服其勇”,很快成为一支队伍的领导人,号称“西营八大王”。

在同明廷的对抗中,张献忠屡次使出诈降—反叛的招数,一步步扩大势力范围,于崇祯十六年(1643)占领武昌,改武昌为都城,正式建立大西政权。是年冬,张献忠几乎占据了整个湖南进而向江西发展。可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张献忠决定率领大西军主力西进四川,自行放弃湖广、江西,临走之际,还不忘带上从湘赣搜刮的金银财宝和数十万被强征入伍的湖广百姓。

关于张献忠避而入川的决定,《明末农民战争史》作者顾诚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同李自成部义军的关系不好。他决策向四川转移正是李自成歼灭了孙传庭部官军席卷西北地区之时。这时明王朝覆灭的前景已经洞若观火,大顺军眼看就要着手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了。张献忠非常清楚,他既然不打算并入李自成的大顺军,自己又不甘心向李自成俯首称臣,那就只有另寻出路。”鉴于张献忠过去曾一再进军四川,对其各方面条件有全面的了解,加上蜀中拥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在大顺政权行将统一全国的时候,张献忠放弃长江中游地方,远离他人的卧榻,就是不难理解的事了。”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