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牛市涨的多,熊市跌的少,不经历多次的大起大落,永远不会明白回撤控制的重要性,唯有做好控制回撤,才谈得上职业,才会有后续复利的基础。
作者 | 小猪
来源 | 懒猫的丰收日
对基金经理来说,最大回撤就算是他们的“黑历史”了,也是他们的至暗时刻。
先了解一下,他们最多的一次亏了多少,是很有必要的。
面对大回撤时,也有个准备。
01写在前面
首先,明确一点,在不同的熊市里,控制回撤的难度是不同的。
就像判断抗冻能力,也要结合每年冬天的寒冷情况,夏天里做判断,是不靠谱的。
对基金经理来说,一般在2008年前从业的,历史最大回撤都很大,而从业一两年的,都很小,但这能说明后者比前者回撤控制得更好吗?
要知道,2008年是2007年史诗级牛市后的传说级熊市,整个一冰河世纪,活下来就不错。
而这两年,没风没雨,即使去年三月的波动,放在历史上,也只是小波浪。
所以,考察基金经理的抗冻能力之前,先回顾一下过去发生过的几次严冬。
第一次是,2007.10-2008.10,疯熊。难度十八层地狱级,泥沙俱下,寸草不生。
上证指数从6124点一路俯冲到1664点,缩水72.81%,沪深300缩水72.73%。
第二次是,2009.07-2013.06,慢熊。难度困难级,但对中小创是普通级。
原因是当时行情分化,新成立的创业板表现明显好于大盘。
第三次是,2015.06-2016.02,疯熊。难度地狱级,尤其对中小创,要还债了。
上证指数从5178点一路俯冲到2638点,缩水49.05%,沪深300缩水47.57%。
第四次是,2018.01-2018.12,普通熊。难度困难级,创业板从2015年一直还债到这里。
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持续一年,从业三年以上的基金经理都经历了。
02朱少醒、董承非、张坤、刘格菘、葛兰
那么,在这些寒冬里,明星基金经理们表现如何呢?
以这五位热门基金经理为例:
(1)朱少醒,历史最大回撤发生在2007-2008年,回撤58.91%,产品富国天惠成长混合(161005)。
“朱少醒曾经腰斩过”被不少基民记在小本本上,不过,有了前面的铺垫,你是不是有所改观了呢?
沪深300缩水近四分之三的时候,老朱表现还是可以的。
拿经历过冰河世纪的幸存者跟没经过风浪的小年轻比最大回撤,是不公平的。
除此以外:
2009-2013年,最大回撤34.80%,沪深300最大回撤44.89%。
2015-2016年,最大回撤45.93%,沪深300最大回撤46.70%。
2018年,最大回撤33.28%,沪深300最大回撤32.46%。
不难看出,朱少醒在控制回撤方面表现一般,近两次大熊市表现跟指数差不多,马马虎虎,不算差但也不突出。
可以说是控制不住回撤,或者,不喜欢控制回撤的类型。
谈专一、长期收益高,老朱算top,控制回撤方面,老朱实在排不上号。
(2)董承非,历史最大回撤发生在2007-2008年,回撤53.06%,产品兴全全球视野股票(340006)。
同样是老资格,老革命,从那轮十八层地狱级熊市中活下来的人,老董虽然也被腰斩了,但相比老朱略好一点。
除此以外:
2009-2013年,最大回撤28.05%,沪深300最大回撤44.89%。
2015-2016年,最大回撤28.70%,沪深300最大回撤46.70%。
2018年,最大回撤24.80%,沪深300最大回撤32.46%。
跟老朱我行我素,风格不改不同,老董应该是对“被腰斩”印象深刻,形成了肌肉记忆。
自那次以后,董承非非常注重回撤控制,近十年,最大回撤没再上过30%。
相对沪深300,优势不是一点半点。
而且,数据上的优秀也跟前些天他在内部交流中的观点对上了。
“对我而言朴素的观点是,当市场不被理解时,少赚点不是大的事情。这种牛熊转换的时候是市场最危险的时候,对我而言,宁愿做在左边,做在前面一些。”
“我这段时间比较轻松,路演也不听,每天就卖点股票。”
“我不对泡沫破灭的时间做判断,也很难判断。我的观点也很明确,心态较好,我宁 愿少赚点,我已经做好这个准备了,反而亏的比较多我会比较难受。”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
老董的兴全趋势上涨10.47%,最大回撤4.41%;沪深300上涨4.62%,最大回撤8.11%。
所以说,在控制回撤方面,老董确实有一手。
(3)张坤,历史最大回撤发生在2015-2016年,回撤42.17%,产品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118001)。
由于这只是港股基金,如果忽略掉,应该是这样的:
历史最大回撤发生在2015-2016年,回撤30.66%,产品易方达中小盘混合(110011)。
张坤是2012年开始从业的,最刺激的2008没经历过,除了这次,就是:
2018年,最大回撤29.30%,沪深300最大回撤32.46%。
两次综合来看,还不错,起码都比指数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老朱、老董属于风格均衡型的,跟沪深300比就行。
而老张,有明显的行业偏好,那就是白酒。
对这样的基金经理,他的产品波动,不仅取决于大盘,更取决于重仓的行业。
比如近一年,白酒明显走牛,产品赚翻,年后,白酒发生踩踏,回撤速度很快。
张坤的中小盘今年来最大回撤16.15%,是沪深300的两倍。
如今,白酒的整体估值依然要比除2007年以外的时间高。
而且,以他目前的基金体量,调仓很难,正所谓船大难掉头。
假如他的一只产品开始抛白酒,他的其他产品,甚至于同事的产品净值都会被砸下来。
之前的停止申购加大额分红,应该是张坤为数不多能做的了。
所以,对张坤来说,回撤控制能力的最大考验就是这次。
(4)刘格菘,历史最大回撤发生在2015-2016年,回撤62.89%,产品融通领先成长混合A(161610)。
刘格菘的争议性比较大,2013年从业,只经历过两轮大熊市。
2015年,刘格菘在牛市高位接手了几只产品,表现不佳。
前面说过,那轮熊市对中小创是毁灭级的,而当时的刘就是这种风格。
那轮牛市在6月见顶,而刘格菘在4、5、6月分别接手产品,肉没吃到,打一顿没少挨。
尤其是融通新区域新经济(001152)这只产品,牛市顶接手,两年后离职,累计亏了49.50%,基本腰斩。
2018年那次,刘格菘到了广发,最大回撤45.10%,沪深300最大回撤32.46%。
又一次做得不如指数,而且幅度还挺大,所以刘格菘在控制回撤方面真的很糟糕。
当然,不管是2015-2016年,还是2018年,都是中小创跌最惨的时候,也就是最不适合他风格的环境,这点要强调。
而且,这几年刘格菘的风格也有变化,从中小盘往大盘风格偏移,科技底色不变。
(5)葛兰,历史最大回撤发生在2015-2016年,回撤64.70%,产品中欧明睿新起点混合(001000)。
在中欧医疗成名前,葛兰还曾经做过混合型基金经理,以中小创的风格,在2015-2016年的熊市中被教育得不轻,比刘格菘的回撤还大。
不过,她在2016年开始专攻医疗,取得了辉煌成就,多数基民认识她,也是从中欧医疗开始。所以,我们重点说说她的第二次大回撤。
作为医药行业的基金经理,对2018年应该印象深刻。
那一年,长生生物暴雷,疫苗事件沸沸扬扬。华海药业曝出产品问题,遭到美国市场消费者集体诉讼。
那一年,云南白药“牙膏门”缠身,同仁堂又爆出“蜂蜜门”。
年底,又来了致命一击,带量采购落地,药品降价幅度超出预期,整个医药板块闪崩。
再加上2018持续一年的熊市,葛兰创下了她医疗投资以来的最大回撤39.24%。
跟当年沪深300最大32.46%的回撤比,虽然多了些,考虑到行业遍地是雷,也还能接受。
跟张坤一样,葛兰这种行业专攻型的基金经理,除了个人能力,行业的牛熊也跟业绩息息相关。
2018年那次,医药行业情况特殊,整个一雷区,葛兰回撤做得还能接受。
而现在她正面临的考验是,如何在行业整体高估、出现一定泡沫时控制回撤。
03刘彦春、邬传雁、王崇、谢治宇、傅鹏博、周蔚文、曹名长
下面要盘点的,是这七位:
(1)刘彦春,历史最大回撤发生在2015-2016年,回撤47.03%,产品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260108)。
被称为“消费还看刘彦春”的“春春”,在2008年7月份开始从业。所以,第一轮十八层地狱级熊市,他是半山腰进场的,不算数,只看后面三次。
2009-2013年那次,回撤明显好于沪深300,怎么做到的?
当时,刘彦春还没到景顺长城,在博时,也是他入行时的公司,管理博时第三产业混合(050008)这只产品。
我翻了下他那段时间的持仓,发现:
贵州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恒瑞医药已经买起来了,这不是他现在的持仓吗?
除此以外,也都是大盘风格,万科、伊利、格力、平安都是常客。
当时,“核心资产”的说法还没传开,也不算贵,刘彦春靠着这些保持了比较好的回撤。
2015-2016,他已经到了景顺长城,创下回撤记录的正是现在这只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260108)。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