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体验 >

“人货场”模型搞懂没?数据分析大部分场景都能用!

时间:2020-11-09 09:28|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编辑导读:做数据分析的同学,可能很多都听过人、货、场分析模型。但是大多数人只是知道这个模型,对其具体应用却不了解。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分析,对此进行了系统的讲解,与大家分享,希望通过此文能够加深你对“人货场”模型的认识。

 “人货场”模型搞懂没?数据分析大部分场景都能用!

问题场景:

某生鲜电商,用户复购率较低,60%的用户在30天内无二次购买行为,运营领导非常着急,要求通过数据分析提升复购率,请问你作为数据分析师该怎么做?

建立人工智能精准推荐算法(40%概率用协同过滤,60%用关联分析)

把过往6个月月初复购率做成折线图,然后写下苍劲有力的三个大字:“要搞高!”

分析个啥,做电商不就是派券吗!所有无复购用户派券,干就完了奥力给!

还是你有其他办法?

一、货物属性分析

先问一个简单问题:大米、白面、一桶油和草莓、车厘子、山竹有什么区别?即使你没买过菜也知道:米面油是每天都得吃的东西,没啥季节性;草莓、车厘子、山竹不会每天吃,季节性很强。如果去菜市场或者超市逛一下又会知道:米面油一般是整包、整桶买,买回去一桶能吃很久,还有专门的米桶、米盒、油壶用来分装。草莓山竹一般拆散零售,而且不耐放,买回去不吃过几天就坏了。

这些看似家常便饭的产品知识,统称为:货物属性。货物属性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购买行为:

购买频率:新鲜蔬菜水果购买频率高,米面油购买频率低

上市季节:新鲜蔬菜水果有当季产品,反季节的卖的贵也不好吃,米面油没啥季节性

产品价格:单品价格贵的就卖的少,趁便宜买,零散买,便宜的就批量买

购买渠道:如果有物流配送,大件硬通货(米面油)在线上买更省事,散件的就线下买,最好能现场试吃几个避免踩雷

这些货物属性是常识,是自然规律,不会因为数据指标的计算方式而改变。因此在生鲜产品中,用户行为会直接受到过往购买产品的影响——你不能太指望一个用户刚买10斤大米,过两天又来买10斤。或者说,如果真的有用户反反复复的来买大米,那你得检查下自己提供的大米是不是比市场价便宜很多,有人在薅羊毛薅的情况呢。

有一个简单的矩阵模型可以描述生鲜产品的复购思路,核心是产品购买频率和产品关联度。购买频率上文有解释,产品关联度指的是某些产品天生会一块买。特别在生鲜领域,比如买了冻鸡翅、竹签,很有可能会买木炭、丸子、烧烤汁,因此两维度交叉既有如下矩阵(如下图)

 “人货场”模型搞懂没?数据分析大部分场景都能用!

但注意,只从货物属性一个角度来看,是很不完整的。买菜的渠道多的很,凭啥用户非得在app里戳来戳去。菜市场不香吗?APP/微商城的吸引力又在哪里呢?这就涉及:场的问题.

二、卖场属性分析

快速问一个问题:你今天中午准备吃啥?不要思考,马上回答!

十个同学有十个答不上来,对不对。实际上让你对着饿了吗你都得纠结十几二十分钟,更不要说提前预备了。

买菜也是同理,为啥老人家喜欢逛菜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做饭本没啥目的性,现场看着啥顺眼买点啥,二来可以货比三家挑挑新鲜便宜的。菜市场,包括超市的生鲜区给人的视觉冲击是远远强过电商的,这就是卖场属性对复购行为带来的影响。

卖场属性,包含:

便利性:距离越近、越方便的菜场肯定越吸引人

整洁程度:越干净的菜场肯定更吸引人

产品丰富程度:菜品越丰富的菜场越吸引人

产品新鲜度:菜品越新鲜水灵的越吸引人

产品价格:因为铺租、人工不同,有的卖场就是死贵死贵的

在传统线下门店里,关于卖场位置也有个矩阵模型。(如下图)

 “人货场”模型搞懂没?数据分析大部分场景都能用!

线上渠道用的指标和线下类似,区别是,用户的登录场景、登录频次、登录后访问内容,代替了门店位置远近。线上渠道在内容和跳转路径上能做的分析,是远多于线下的。

有意思的是,不同于服装、零食、玩具等快消品,在生鲜领域,线上渠道的体验反而比线下差。因此线上生鲜优势体现在:不能出门的场景上。比如下雨天,比如疫情期间交通管控,比如上下班没时间逛菜市场等等等。

然而这就又引发第三个问题:有些用户可能就是单纯图便宜,有些用户真的有线上购买的刚需。因此必须考虑人的因素。

三、用户属性分析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