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本文从数据分析角度,谈谈如何通过数据产品帮助工业企业、商贸企业或电商企业降低“高成本、高库存、高交货期”的“三高”问题。
随着To C领域消费互联网“流量红利”的见顶,近两年To B领域工业互联网逐渐热了起来。
工业互联网,不是开通“两微一抖”(微信、微博、抖音),不是入驻电商平台;它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数字化、互联网化。比如营销、供应链、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的互联网化、物联网化。
工业互联网既然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互联网化,一篇文章就不能大而全的去写了。本文从数据分析角度,谈谈如何通过数据产品帮助工业企业、商贸企业或电商企业降低“高成本、高库存、高交货期”的“三高”问题。
01 降成本在工业企业,一般情况下,生产成本主要由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期间费用等构成。人工成本比较好归集与分摊。那么,我就主要谈一下构成材料成本的采购成本,以及期间费用里面的物流费用,如何通过数据分析产品进行降低。
1. 降低采购成本在企业的采购管理中,经常遇到如下两类问题:
一是因采购计划准确性低,造成停工待料或库存积压。停工待料浪费时间,库存积压造成库存资金占用,横竖都是增加企业的采购成本。
二是因缺乏对供应商全面的数据分析,造成主要靠经验判断供应商的服务质量。这导致重点供应商管理不到位、配合不到位、协作不到位,无形中导致采购价格没优势。
对于第一个问题,数据产品中可以设计“平均采购频率、平均库存可用天数、平均采购量、日均消耗量”四个指标。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分析,帮助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进而降低采购成本。
在解说这四个指标如何降低采购成本之前,先解释一下这四个指标,分别代表什么含义?需说明一点,这四个指标都是按物料计算的。
平均采购频率,就是多久采购一次。比如找出最近一段时间的采购数据,计算出每次的采购间隔天数,除以采购次数,就是平均采购频率。
平均库存可用天数,指仓库里的数量,平均够多少天用的。计算这个指标前,先需要求出一段时间内,每天的现存量、每天的消耗量之和。然后把这两个和相除,即可得到平均库存可用天数。
平均采购量,就是把每次的采购数量相加,除以采购次数。具体取多长时间的采购单据,这个根据实际需要即可。
日均消耗量,这个指标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每天用掉多少。
下面解释这四个指标在降低采购成本中,如何用?
“平均采购频率”与“平均库存可用天数”这两个指标反映采购与消耗之间的关系,理想情况下“平均采购频率”应是“平均库存可用天数”的2倍。
倍数越大越容易引起缺料,越小越容易引起积压。比如平均30天采购一次,平均持有5天的库存,二者是6倍关系,不缺料才怪呢?同理,平均5天采购一次,平均持有30天的库存,不爆仓才怪呢?
那又为什么2倍关系合理呢?
理想情况下,最高库存可用天数是平均库存可用天数的2倍,把采购入库那一时刻视为最高库存。“平均采购频率”与“平均库存可用天数”在数值上就是2倍关系了,即刚没库存就立即补上了。
所以两者是2倍关系时,理论上既不缺料,也不积压。所以从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能够看出采购计划的时间合理性。
平均采购频率,反映的采购时间间隔,此指标主要从时间间隔角度反映最新的采购动向。但是,采购不仅要关心时间间隔,而且要关心数量;所以“平均采购量”也非常重要。
产品经理在设计数据产品时,把“平均采购量”“平均采购频率”“日均消耗量”一块儿对比分析,会更有价值。理想情况下,“日均消耗量”等于“平均采购量”除以“平均采购频率”比较合适。
可以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简单证明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我家每天吃5个鸡蛋,一盒鸡蛋30个,平均6天去一次超市即可。
因一些行业的销售、生产会有季节性波动,建议在使用上述四个指标时,根据实际情况取当前旺季或淡季这段时间做为计算的基准天数。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市场波动而造成指标计算不准确。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