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语:在进行一项业务时,数据分析往往是很重要的,业务人员会提出比较多的分析需求,这时数据分析师需要进行分类和分析;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整理了一套定义问题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现实环境的数据分析工作和Kaggle题目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Kaggle上的问题往往非常清晰。
预测类问题,你只需要把预测做的足够准确就能拿高分。
但在实际的业务环境中,你做了一个很牛逼的预测模型,换回来的只是业务方一句“这个有什么用?”
有时候业务方提出的问题也很不靠谱,提需求的时候说是要分析一个问题的原因,结果实际上问题根本就不存在,只是对方的感觉。
所以如果你在Kaggle上可以混的风生水起,那么只能说你对于确定性问题的解题方法掌握比较好。
但到了实际业务环境下,识别问题成了一个更重要的能力。
业务人员提的数据分析需求往往很杂,各种千奇百怪的“是不是、有多少、为什么、能不能、会不会,怎么办”等问题层出不穷。
到底哪些问题可以归为一类?这类问题又该如何分析?这是每个数据分析师都想知道的。
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整理了一套定义问题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二、一个业务分析需求的必备要素有哪些?一个业务分析需求,必备的要素有哪些?
上一篇提到了一个思考框架,业务流、管理流与数据流。
这里简单复习一下,一般常见的分析流程:
1. 是什么用数据流反应管理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留存率是多少,算高算低?如果留存率低的话是哪类用户低?
我一般把常见的细分分析得出的结论,都归纳成“是什么”。
“为什么购买转化率低?”,“因为落地页的转化率低”。
类似这样的回答,其实只是对转化率做了细分,本质上还是“是什么”。
真正的“为什么”是“为什么落地页的转化率低?用户到底在想什么?需求是什么?”
2. 为什么用数据流反应业务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什么原因造成一部分用户的留存率低?是因为需求无法满足?还是非目标用户群体?
如果是落地页转化问题,那么现在落地页上的问题是什么?哪些元素降低了转化率?
这类问题的答案要落实到具体的用户需求上。
有时候数据可以反应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比如用户在落地页上停留较长,也愿意查看活动规则,但是转化率很低。
那么这种情况大概率是用户被卖点吸引,但是看不懂规则,或者实际活动与他的理解不一致。
很多情况下,数据没法直接反应用户遇到的问题,必须通过用户调研实现。
3. 怎么办在管理流中找对策解决业务流的问题,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如果是需求无法满足这部分用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增加功能还是优化现有功能的体验?
有时候,这一步并不一定是数据分析师来做的,甚至不是从数据上推导的;上一步的“为什么”如果已经找到非常具体的原因,比如“A类用户流失主要是由于会员到期”,那业务方围绕着如何促进续费就能改善这一状况。
4. 目的除了分析的常见流程,还有一个分析的前提——这次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目的往往是改善某一个具体的指标。
我虽然经常吐槽业务人员没有数据驱动业务的思维,但是在KPI问题上,业务人员对数据思维往往非常好;如果做的事情没办法用数据衡量,对业务人员来说价值不大。
所以,一般来说,一个数据分析需求一共要经过四个阶段:
目的:确定分析的目的,优化什么指标。
是什么:确认现在的指标情况“是什么”,问题集中在哪个部分?
为什么:现状为什么是这样,用户的需求是什么?
怎么办:制定什么样的对策来优化指标。
三、常规的数据分析问题类型最常规的问题类型,是业务方知道前面N个环节,需要分析后面的环节。
比如最常规的,只知道目的,后续都需要分析。
用户运营找到数据分析师,想要做一个专题分析,主题是如何提升用户的活跃率。
这个问题的目的很明确——“提升用户活跃率”。
但是后面的部分就没那么清楚了,数据分析师可以按照之前提到的四个步骤一步一步地向后推进。
首先要做的是“是什么”,把现有的用户活跃率的数据提取出来,看一下目前的数据表现如何。
如果数据表现确实不太理想,那么再看看到底是整体都低,还是有部分群体特别低。
之后是“为什么”的阶段。如果有部分群体活跃率特别低,那么这部分用户为什么活跃率低?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最后,针对新用户的问题,制定对应的业务动作;如果发现这部分群体只使用一些基础功能,那么如何引导他们使用高级的功能?
这样一个完整的分析基本就完成了。
其中的具体分析细节本篇暂时不讨论,放到下一篇再讲,这篇主要讲一下整个分析思路的框架。
这类问题是知道前面N个环节,分析过程都是类似的,向后分析即可。
四、验证猜想型需求其他的数据分析问题,可以用一个表来归纳。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