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12月10日,物美集团位于大兴区旧宫的冷库。这里的冷冻食品发往各个物美超市。 A08-A09版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吴江北京某外贸公司外设冷库,工作人员在给进口冷冻牛肉贴上二维码。物美集团位于大兴区旧宫的冷库。工作人员给前来送货的司机消毒。物美集团位于大兴区旧宫的冷库,工作人员在对冷冻货物扫码登记。超市摆放在柜台上的冷链食品“北京冷链”小程序。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吴宁 摄
11月1日起,“北京市冷链食品追溯平台”(下称“北京冷链”)正式运行,根据相关要求,凡是进入北京市存储、加工、销售的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均需在“北京冷链”如实上传其来源、流向等追溯数据,做到“来源可追,去向可查”。“北京冷链”实施“首站赋码、进出扫码、一码到底、扫码查询”,对产品流通开展追溯管理。
据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处处长周小丰介绍,“北京冷链”运行至今近两个月,已注册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的生产经营企业3700家;累计记录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品种约1.7万个、产品批次约2.8万个,涉及88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9个省份,累计流通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18.1万吨,日流通量2000余吨。
一件进口冷链产品从海关到市民餐桌,需要经过哪些步骤?记者走进企业,跟踪进口冷链产品的运输、检验全流程。
■释疑
外包装原产地是“越南”追溯信息为何变“中国”?
一些市民反映,有些二维码信息“名不副实”,比如在丰台区一家超市销售的“盛达海洋”牌巴沙鱼片,外包装上写着原产地为越南,但二维码信息显示原产国是中国。
对此,海淀区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安全监督管理科副科长张凯介绍,这种情况一般是商品原材料为越南进口,但在国内进行加工,而非整个商品是由境外直接进口,属于国内加工生产的预包装食品。“这种产品属于国产商品,但我们也要求纳入‘北京冷链’追溯平台进行管理。”
张凯表示,他们在检查中,也发现了二维码与产品信息不符的情况。“首先我们会要求企业立即将产品下架,然后对产品进行调查。后来发现基本都是人为原因,比如一些超市产品销售比较快,工作人员对二维码更换不及时。”张凯说,如果出现这种流程错误,查清后,企业要对二维码更新确认后,才能再次上架销售。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应急管理处处长周小丰表示,“北京冷链”作为新冠病毒输入风险的“物防”措施,通过“首站赋码、依序扫码、终端查询、一码到底”,确保进口冷链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在线上排查、精准管控、现场处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没有检验检疫证明、没有核酸检测报告、没有消毒证明、没有追溯信息的进口冷冻冷藏肉类、水产品,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做到不采购、不入库、不经营、不使用。
1从港口到首站入库
出入库均进行消杀入库需上传追溯数据
北京二商肉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承担北京市储备肉任务的重点企业。其贸易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疫情防控下进口货物有严格的进出库流程和消毒要求。
进口货物到港口后,由海关率先负责组织核酸抽检取样、消毒,合格后通知放行。进入中国境内,由货主或代理商负责运输至国内冷库。货物入库前,要进行消杀,初步进行货物检查和拍照,同时,存储冷库或代理商要再次组织核酸检测与预防性消毒。
上述负责人介绍,冷链货物到达各主港后,如果要运输至北京地区进行存储或者销售,均需在“北京冷链”进行货物出入库操作,首站冷库或经营企业在追溯平台进行操作的同时完成赋码。首站定义主要为货物入京的第一经营者或者承储单位。
“在京存储的进口冷链产品要全部赋码,货物未粘贴二维码之前,禁止业务销售。”该负责人说。
出库时,还要对货物进行出库消杀,出具核酸检测报告、消毒证明,并随车同行。出库装货车辆则要求携带车辆消毒证明。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