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中华保险大厦。 (中华人寿供图)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寿险行业整体增速放缓,12月18日迎来五周岁生日的中华联合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人寿”),却为市场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截至三季度末,中华人寿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5%,其中,新单同比增长23%,续期同比增长211%;总资产超过50亿元;新业务价值增速达136%;新单期交占比92%;投资收益率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风险综合评级(IRR)为A。
从2015年成立并快速扩张,到2017年启动战略转型,再到后来布局核心业务,中华人寿在5年时间里聚焦价值增长,一路高歌猛进。12月10日,凭借稳步发展态势,中华人寿获评“杰出寿险保险公司奖”。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华人寿前进征程的新起点。面对下一个5年,中华人寿如何延续良好发展势头续写精彩?又将如何坚守长期价值、持续创新蝶变?
□川中华
顺势而为 创新求变
中华人寿诞生于保险市场蓬勃发展的2015年,最初业务聚焦在互联网和多元渠道。凭借中华保险、中华财险两大股东支持,中华人寿快速推陈出新,在成立当年,13天实现规模保费破亿元,以黑马之姿“杀”入寿险市场。
一年后,中华人寿实现规模保费超10亿元。同时,在2016年,中华人寿北京、新疆两家分公司获得了监管机构的筹建批复,战略版图得到进一步拓展。
2017年,随着监管76号、113号、134号等文件出台,监管日益趋严,行业告别了依赖中短存续期保险的快速扩张时代,中小市场主体面临转型压力。根据银保监会统计,2018年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63万亿元,同比增长仅0.85%,如何转型成为中小寿险公司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
2017年同样是中华人寿的战略转折点。“我们把2017年至2019年定义为战略提升期,战略模式从‘双轮驱动,创新发展’调整为‘强化保障,回归本源’。”中华人寿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一方面调整了业务结构,推进产品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持续优化销售渠道,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营销团队。
在产品端,中华人寿打造了以疾病、养老、医疗、意外等保障型产品为核心的产品体系,满足消费者不同维度的个性化需求。
尤其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当下,人们对于养老、疾病等保障型需求逐渐提升。对此,中华人寿推出了多款重量级寿险产品,兼顾资产增值、保健与养老、传承,投入市场后收获了良好的业绩和口碑。
此外,新生活养老年金、新生活癌症疾病、新生活意外伤害等中老年人专属系列产品也在研发之列,有望为特殊群体客户带去更多的健康保障和增值空间。
未来,中华人寿会继续深耕寿险市场领域,以客户偏好为导向,以健康、医疗资源为切入点,加强保险产品的精准创新能力,持续为不同需求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特色保险产品及健康增值服务。
在渠道端,中华人寿形成银行代理、中介、多元、个险和创新渠道为主的完整保险业务条线。“各渠道将继续坚守价值发展思路,把握稳健经营原则,结合市场情况及各渠道特点,有序开展各项业务。”中华人寿有关负责人表示。
具体来看,银保渠道是中华人寿主要原保费规模和价值贡献渠道,今年全面转型为期交业务;个险和经代渠道以长期期交保障型为主,聚焦价值型产品;多元团险业务以弹性员工福利平台为载体,提供人身保险保障及保险增值服务等一揽子综合服务;创新方面注重健康、养老领域创新。
此外,中华人寿借力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通线上、线下全渠道平台,实现无间断智能服务。例如智能核保引擎系统包含了316种疾病问卷、1100多个问题分支,能够在线模拟核保人与客户一对一问答,实现7×24小时自助核保。
坚守长期价值DNA
过去20年间,我国寿险市场虽然经历了快速发展,但在产品种类、渠道布局以及用户渗透等方面仍有待提升。麦肯锡咨询公司指出,随着市场走向成熟,寿险公司的盈利模式从资产驱动向负债驱动转变,对客户需求的把握和价值创造显得愈发重要。
纵观中华人寿走过的5年,变的是不断创新的步伐,不变的则是始终坚守的价值创造DNA。正如中华人寿董事长孙玉淳所言,“初创型寿险公司,一定要经得起短期内的市场诱惑,保持战略定力,追求长期目标”。
“在资本市场发展及公司资本约束的前提下,一味追求规模是不可持续的,回归保障是市场的需求,也是公司现实的必然选择,尽管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但是一定是一条正确的路。”孙玉淳表示。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