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数据驱动增长的体系与基础、流程,如果你掌握了,应用起来,其实就像一个自动传送带一样,你不需要费太大的劲就可以事半功倍。
在过去的10年里,美国的很多公司在应用数据的路上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最开始的时候没有数据,到后来开始有数据无应用,到最后全面数据与企业决策的全面结合。
通过多年的工作和对行业的深度观察,我今天和大家分享4种如何用数据去驱动增长的方式。
第一种是指标建模。
所谓的指标建模,就是如何用指标和模型的方式把企业的业务、产品高度概括化、提炼化,让企业在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数据之间微妙的联系,过滤掉大量无用的信息,让企业能很快触及核心问题,从数据中提炼价值。
第二种是机会洞察。
金融和互联网是目前数字化程度最高的行业,这两个行业中沉淀了大量数据,比如渠道数据、用户数据及业务数据等,这无疑是一座金矿,里面潜藏了大量可以被发现的珍宝,可以被进一步加工、打磨。机会洞察就是企业要有一双能发现金矿的慧眼。
第三种是衡量结果。
衡量结果的基础是企业要有科学的评估体系。企业开发一套系统,要去衡量其产生的效果,然后从中得到一些洞察,进而有指向性地进行完善和迭代。在整个流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衡量,因为只有科学的评估体系,才能使企业的系统运转有度可依,有病可查,否则很容易陷入南辕北辙的困境。
第四种是决策自动化。
当完成前三个步骤之后,决策自动化就水到渠成了。
当下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无监督训练算法等技术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决策可以依赖算法的自动化完成,这将使得企业决策的速度、效率和质量都大大提高。
这就是四步数据驱动增长的“道”,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术”的部分。
指标建模指标建模最重要的概念是两点。
第一点:找到最重要的指标形象的说就是“北极星指标”,简单来讲,就是在现阶段企业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并且找到一个指标去衡量。
世面上的产品可以分为三类:
消磨时间的。比如很多短视频、新闻类软件。
提升效率的。比如很多SaaS类产品。
促成交易的。比如很多电商、旅行类产品。
不同类型产品的北极星指标是有所差异的。比如,DAU之如消磨时间类的产品,付费用户的活跃程度之如提升效率类,GMV、交易量之如促成交易类。
总之,企业要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禀赋、目标去寻找到相适应的北极星指标。
增长模型听起来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落地阶段要如何去搭建一个完善的增长模型呢?
以电商产品为例,基于一款产品,企业首先要去确定它的北极星指标。
如果该产品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那么企业可以选择用户数或者是订单数作为北极星指标;如果产品已经处于成熟阶段了,把交易额选为北极星指标就更合适一些。
假设这个产品的北极星指标是交易额,接下来企业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去拆解它。拆解北极星指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说可以按新用户、老用户贡献了多少销售额来拆;或者可以按商品的品类去拆,也可以按照用户步骤去拆。
总之,要把北极星指标按照最合理的维度去进行拆分。
这样就可以把很抽象、无法捕捉的指标进一步分解为很细致的指标,为运营和其他团队提供较为直观的决策基础,进而反馈回北极星指标去完成提升。比如说,把商品详情页的转化率提高,相应的交易额也会随之提升。
指标建模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帮企业触及核心,找到最重要的研究和提升方向,同时梳理出影响方向最重要的因子,并挖掘出潜在的规律和价值。
机会洞察机会洞察不是只围绕某一环节单独进行,而是伴随整个客户生命周期而展开。
在用户获取、激活和留存、召回流失、变现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增长的机会和增长的可能性,相应在每一个阶段里面都潜藏着一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提供一些增长线索,比如说在获客阶段有渠道数据,在激活、留存和召回阶段有用户行为数据,在变现阶段有业务数据。
但很多企业一般面临两种困境,一是缺乏完整的数据;二是数据之间无法打通。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