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体验 >

专访肖风:中国首批公募基金是如何创立的

时间:2021-05-11 09:23|来源:网络整理|编辑:|点击:

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为起点,2020年12月19日,中国资本市场正式建立已满30年。3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壮大,今日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

在此特别的历史节点,澎湃新闻推出《市场的力量》专题,专访30位中国资本市场的标志性人物,回望30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时刻,展望下一个30年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刚开始的时候,有一句话叫防火防盗防基金……所有上市公司都不喜欢你(基金),因为他觉得会受到你的约束!”2020年12月8日,浙商基金董事长肖风在位于上海陆家嘴的万向大厦21楼会议室接受了澎湃新闻的采访,他对公募基金初入中国资本市场时的境遇颇为感慨。

作为目前屈指可数仍活跃在管理一线的基金界创业元老之一,肖风创建、管理“老五家”博时基金13载,公司管理基金的规模由二十亿元发展超过两千亿元,成为目前中国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之一。

现年59岁的肖风,拥有超过25年的证券从业经历和资产管理经验。历任深圳康佳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兼股证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证券管理处副处长,深圳市证券管理办公室处长、证管办副主任等职务。肖风说,1998年之前,中国资本市场上还没有多少可以参与其中的机构投资者,而公募基金的出现使得中国股票市场第一次认识到机构投资者的存在,这个新的投资者类型对整个市场的改变是非常大的。

但上市公司当时其实却并不是特别欢迎公募基金投资自家的股票。究其原因,肖风认为是“基金(因其专业度高)难讲话,有要求”。

“那个时候,上市公司都不喜欢你(基金),因为他觉得会受到你的约束,只要你在里面,你是一家机构,影响力就会不一样,他要更加认真对待。而个人投资者的影响力往往相对弱一些。”肖风坦言,不仅是上市公司,当时的个人投资者也不喜欢买机构买的股票。

“那时候机构还没有时间来证明自己的选股能力比散户高很多,因此散户不跟你。上市公司就着急了,你买这么多(股份)导致散户跟风减弱,我的股价不会涨,你对我的要求还这么高,所以就出现了“防火防盗防基金”的戏称。”

可喜的是,经历二十多年的变革,机构资金在资本市场上的话语权逐步增强,肖风认为,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整个生态发生的巨大变化,市场结构正向成熟市场靠拢。

肖风所谓的市场结构变化,是市场已经有一套机制去挑选好的资产,进入了良币驱逐劣币的正向循环模式。

“例如今年一些中小市值的股票涨幅其实并不明显,没人关注你,没人研究你,就没人投你。”肖风说,这已经说明市场参与者具备了选择的能力,科创板注册制改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出恰逢其时,“应该让风险市场来承担培育伟大公司的任务。”

肖风认为,在科创板上试点注册制是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事情。

此外,股权分置改革、公募基金投资队伍的壮大和成熟,也都被肖风视为资本市场三十年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成就。

“我们依然缺少长期资金,”当被问及资本市场三十年发展历程中有什么遗憾时,肖风表示,企业想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但市场上没有能跟资本市场期限相匹配的资金,这是到目前为止还有待完善的一个问题。

除了担任浙商基金董事长外,肖风目前还身兼数职,是中国万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万向信托有限公司董事长、民生通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通联数据股份公司(简称“通联数据”)董事长及万向区块链股份公司(简称“万向区块链”)董事长。

在2011年离开博时基金时,肖风曾表露出想在60岁退休前再奋斗十年的人生规划,此次再被问及是否会在2021年自己60岁的时候正式退休时,肖风的回答是否定的。

“完全像办完手续到社保局领退休工资,我估计现在不大可能,事情没有完全做完,但是肯定是一步步做减法,”肖风说,例如自己创办的通联数据自2018年实现产品化以来,近两年营收每年都实现大幅增长,目前自己想的是怎么把通联数据的业务模式做成熟,然后能够上市。

以下为澎湃新闻记者对肖风专访实录(略经编辑)

澎湃新闻:中国资本市场建立有三十年的时间,你最初是怎么和资本市场结缘的呢?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